忆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军莉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词语。
2、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3、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词语,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书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2、读一本好书,就像交到了一位好朋友,读书时就好像与一位好友在谈话。
正是因为书籍这么有趣,所以才让著名作家——冰心从小就十分着迷,并且把她宝贵的读书经验记录下来,告诉了我们。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忆读书》。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读书好
1、在文中,冰心回忆了多次读书的经历以及多年来的读书感受。
其实,关于读书这件事,她就想告诉我们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你找到了吗?
2、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冰心读书的最大体会,这对指导我们读书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过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读书好”?
4、学生四人一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派代表反馈。
(1)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那时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说明了读书对写作文大有帮助。
(2)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3)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读书能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
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4)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
(5)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6)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7)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我们的各种情感,丰富情感体验,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5、文中提到的作品很多,请同学们用表格总结一下作者读的作品及其感受。
6、教师引导并小结:
(二)多读书
1、既然读书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啊,作者肯定读了很多书,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多读书”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1)时间上:从七岁到晚年,体现了时间多。
(这篇文章写于作者90岁,不仅坚持读书,并且坚持写作。
)
(2)数量上:读了万卷书
(3)种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俱全。
(有古代文学,也有现代文学、外国文学)
3、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冰心读万卷书,才能成为一位优秀作家。
所以我们也要学习坚持“多读书”的精神,这个“多”不单指数量多,也要读多种类型,更关键要坚持读,花多一点时间读。
(三)读好书
1、过渡:但如果要读这么多书,是不是什么书都要读呢?作者认为,什么书是好书?
2、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总结好书的特点。
好书:精彩人物如生带着真情实感
反之:烦琐索然无味无病而呻
小结:总而言之,如果根据冰心告诉我们的这句九字真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认真读书的话,我相信同学们将来肯定也能写出一篇属于你的《忆读书》。
三、积累读书名人名言
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3、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4、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5、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四、好书推荐
1、《平凡的世界》——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门当户对的门槛,没有勾心斗角的纠缠。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有着默默坚守的爱情,有着贫富互助的温暖,
有时候也会有单纯的心与单纯的心的摩擦。
2、《爱的教育》——它是一部洗涤心灵的书籍。
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恩里科用稚嫩、朴实、平凡的笔调写出的日记,感动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崇高纯真的爱,重新拾起了被我们忽略的爱,重新感受伟大的爱。
3、《窗边的小豆豆》——此书令人惊讶地证明了童年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有独特价值的。
实际上,作者对童年的发现与证明,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