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10篇如梦令赏析(一):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证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境。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境融合在一齐,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境,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赏析(二):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资料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所以,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述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经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可是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那里。

其次,经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比较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可是三十三字,但它却能经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如梦令赏析(三):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

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

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

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头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经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那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那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

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如梦令赏析(四):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此刻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明白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应对,所以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明白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我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资料,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比较,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比较。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明白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所以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完美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境。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经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经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这种写法,不仅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并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资料。

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经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

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比较着描述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

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

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明白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十分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必须凋谢得不成样貌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证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证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