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 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 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 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 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 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 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 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 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 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 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 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 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 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 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 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 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 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 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 “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 来理解, 而要看到, 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 真正让词人“沉醉”的, 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 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 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 是“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 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 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 绿叶的簇拥下, 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 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的结尾, 重复使用了两个“争 (怎么) 渡”, 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 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 迫切的口吻。
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
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 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
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后来的结果 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 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
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 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 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 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它虽然只 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 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 虽然只叙 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