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2020.7.14
概况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以3.9%) 发病率随年龄增加上升,40-60岁达到高峰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死亡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2/3与肝转移
相关。 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对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
后极为关键。
概况
高发。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肝 脏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而另有50%的患者在结直 肠癌病情进展过程中会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肝转移)。
6个周期以内的术前化疗一般不会增加术后肝 衰风险
手术联合射频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对于同时累计左右半 肝的多发转移灶,可以手术切除较大病灶,同 时再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小病灶
对于体积较大的肝转移灶,射频消融还可扮演 手术器械的作用,辅助肝脏切除术。 以Habib为代表的专用射频消融电极可以将手 术预切线消融成一个凝固性坏死带,既可以减 少术中出血,又提供了理想的无瘤切缘。
建议常规使用术中B超指导术中操作,有利于完 整切除肝内病灶,达到R0切除目的。
肝切除手术----可切除标准
传统观点,手术禁忌: 1、肝内转移灶≥4个 2、单个转移灶直径>5cm 3、肝左右叶均有转移 4、转移灶距大血管<1cm 5、伴有肝外转移灶
肝切除手术----可切除标准
新的标准: 1、无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包括原发灶) 2、肝切除量小于75%或至少保留2个相邻肝段
值得强调的是: 1、肿瘤在影像学上的消失不等于病理上的缓解,
仍需进一步手术切除。 2、加强复查监测、及时外科评估(6-8周) 3、原则上化疗不超过6个周期,一般建议2~3个
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 4、术后继续辅助化疗,手术前后的化疗时间总
长不超过6个月。
围手术期化疗
对于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是先应 该接受原发灶切除,还是接受全身化疗?
指南给予了肯定的答案:选择适当的时 机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继而全身化疗
围手术期化疗
术前化疗弊端和对策 1 化疗相关肝毒性
奥沙利铂(肝窦阻塞“blue liver”)、伊立替康 (脂肪肝) 2 肿瘤潜在进展
对策:控制化疗周期 2019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学会数据表明,6 个周期以内的术前化疗不会增加术后肝衰风险
转化治疗
研究显示仅10-20%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 者可在初次诊治时获得手术根治切除的 机会。
为使更多患者从手术中获益,对于不可 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患者,应经多学科 讨论( MDT ),创造一切机会使之“转 化”为可切除甚至R0切除手术。
转化治疗
定义:结直肠癌肝转 移灶经过放疗、化 疗、靶向治疗、免 疫治疗乃至中药治 疗之后肿瘤缩小, 使原来无法切除的 肿瘤变成能达到R0 切除的过程。
肝内病灶二步切除
“先大后小”因切除了大部分肿瘤组织, 有利于肿瘤的控制,且由于首次切除的 肝量大,对残肝再生刺激强,无需联合 门静脉栓塞或门静脉分支结扎术。
但肝功能不全甚至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肝内病灶二步切除
目前多支持“先小后大”,因其可避免 由于大部分肝切除带来的并发症及死亡 风险,手术间期可联合门静脉栓塞、辅 助化疗,大大增加了第二次手术切除机 会。
即:病变侧(栓塞侧)肝叶门静脉支的选 择性栓塞,引起该侧肝叶萎缩,导致对侧 (保留侧)肝叶代偿增生,从而使残肝体 积增大,手术安全性提高
增加了手术切除率,减少了小肝综合征发 生风险
增加了手术切缘距离,提高了R0切除率
门静脉栓塞
对于部分需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或残肝体积< 30%或伴有肝硬化的残肝体积<50%的患者, 门静脉栓塞可提高手术根治切除率
但是仍有20-30%的患者因首次切除后肿 瘤进展而无法完成第二次根治性手术切 除。
ALPPS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 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
围手术期化疗
化疗的总体反应率已由早期的20%提高到60% 对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提高手
术转化率,提高R0根治率 3年无瘤存活率增加了7.3%,其中对术前化疗 反应较高者,预后改善更为明显。 另外术前化疗有利于体内观察肿瘤对化疗的敏 感性,可为术后化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围手术期化疗
同时行结直肠癌和肝内转移灶切除或术前合并 肝硬化的患者,肝切除量宜<50% 3、残肝的出入肝血管及引流胆管无破坏 4、肝功能A级 5、无其他严重伴随疾病
肝切除手术----切除方式选择
1、楔形切除术 创伤小,并发症少,容易施行,但易残留 2、规则性肝切除 肝储备能力较强,手术时应可能切除所有转移灶
切缘阴性率高,但创伤大,并发症多 3、全肝血流阻断技术 腔静脉受侵或邻近肝静脉和腔静脉交接处病灶
肝切除手术----切缘距离之争
切缘阳性与术后早期复发、低存活期密切相关, R0切除患者中位存活时间远高于R1切除
旧:1998年Cady最早提出距离1cm的切缘求, 并成为术前判断肿瘤能否切除的重要指标之一
新:近年来研究发现切缘局部复发和远期存活 与手术切缘距离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切缘 是否阳性密切相关,切缘<1cm的R0切除并不 增加局部复发风险
结肠静脉回流存在流线型分流,右半结肠癌肝转移主 要转移至右肝;左半结肠癌肝转移则随机转至肝左右 两叶。
直肠癌肝转移预后较结肠癌肝转移差。 结直肠癌肝转移很少合并肝硬化,伴有肝硬化的结直
肠癌患者极少发生肝转移。
概况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平均自然存活时间:6-12月 单纯化疗:12-24月 R0切除:5年存活率35-58%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未能看到腹腔镜肝切除术的 明显肿瘤学优势,但其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 后无劣势,包括手术R0切除率,肿瘤复发,无 病生存率( DFS )和总体生存率( OS )。
虽然机器人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方面的报 道较少,但似乎在肝脏后上段切除方面有一定 的优势。
腹腔镜的应用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 腹腔镜下门静脉栓塞及介入治疗(经回
10年存活率22-23% R1切除:5年存活率仍有20%
概况
与其他肿瘤出现肝转移已属于晚期不同,肝转 移可能在结直肠癌初诊时就发生。
对可以手术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成 了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 佳方法,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候 接受手术治疗。
肝内病灶二步切除
除门静脉栓塞外,肝脏切除同样可以诱发残肝 的代偿增生
当肝内转移灶分布于左右肝叶,一期手术切除 或联合射频风险均较大时,有计划的二步切除 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即先切除肝内部分肿瘤组织,间隔3-4周后, 待剩余肝组织充分代偿增生并估计残肝体积足 够后,再次手术切除剩余肝内肿瘤组织
肝切除手术----分期切除
对于一般情况差、高龄、需要进行大范 围肝切除患者,建议进行分期切除
选择分期切除的患者可在切除直肠癌原 发病灶后4-6周再处理肝转移灶
若肝转移灶进行了术前治疗,则肝切除 可推迟于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进行
肝切除手术----分期切除
先切肝转移癌,还是先切原发灶?(争议)
欧洲诊疗共识中提到,对于肝脏负荷重、或为潜在 可切除病例,应首选新辅助治疗,先切除肝转移灶 再切除原发灶--肝脏优先策略 切除肝转移癌的治疗情况直接决定患者预后 先切除肝转移可以避免传统顺序切除中肝转移的进 展,避免化疗所致的肝损害(奥沙利铂、伊立替康)
是近期肝脏外科的一项新兴的技术及理 念,扩大了结直肠肝转移患者的可切除 数量。
ALPPS
ALPPS有以下优点: (1)可以快速增加残余肝体积,提供了与
其他技术相比最大程度上的肝脏增生; (2)降低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 (3)可以最大程度缩短二次肝切除的时间
间隔,降低肿瘤进展的机会。
ALPPS
适应证为:(1)与残余肝或其血管蒂紧密接 触的单个或多个病变;(2)双叶病变;(3) 门静脉栓塞术或门静脉结扎术无效;(4)术 中探查发现肿瘤比预期复杂;(5)需要大幅 增加残余肝体积。
转化策略
缩小肝内转移灶体积(术前化疗)
减少肝实质损害(手术联合射频)
增加功能性残肝体积(门静脉栓塞、二 步切除)
术前化疗
对于初诊时肝转移灶不可切除者,规范的新 辅助化疗可使10%-30%患者重新获得根治性 手术切除的机会,且其5年生存率与肝转移灶 一期手术切除者相似。
严格把握以“转化即止”或“限定周期”为 目标的术前化疗,不应追求反应最大化而任 意延长化疗周期,减少化疗肝毒性和肿瘤潜 在进展。
肝切除手术----同期切除
同期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可以避免 分期手术造成的肿瘤进展。
同步肝切除和分期肝切除相比,患者的 总体生存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 同,但前者可以显著减少平均住院时间。
肝切除手术----同期切除
同期手术适合患者一般情况好,原发灶 和肝转移灶均较易切除的患者
有关同期切除的条件方面:肝转移灶小 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肝切除量 <50%,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 患者可采取同期切除
对伴有慢性肝损害的患者,术前门静脉栓塞可 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但也有研究报道,门静脉栓塞诱发的对侧肝叶 增生可能会刺激肝内转移灶的快速生长,门静 脉栓塞的应用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门静脉栓塞
门静脉栓塞禁忌症 肝功能不全 严重门脉高压 腹水 门静脉血栓 同时行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但也有研究报道,ALPPS会引起肝实质细胞坏 死,大量炎性因子释放,促进肿瘤生长;且增 殖的肝细胞不成熟,增加了术后肝功能衰竭风 险。
腹腔镜的应用
腹腔镜肝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 安全可行的方法,并且对部分患者是替代开腹 肝切除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较短的住院时间、 较低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率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