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ppt 134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ppt 134页)
另外,日益竞争的压力,也要求企业提供提供与众 不同的、具有个性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企业经营 所面临的环境使企业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具 有如下特点:
16
1. 传统成本制度对成本信息的扭曲
(1)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 日益下降,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 (2)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采用 以顾客为导向,对顾客的要求能及时作出反应的弹性 制造系统(FMS),并改用小批量、差异化产品的生 产方式。从而使生产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17
1. 传统成本制度对成本信息的扭曲
在新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经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 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幅上升。许多技 术先进企业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 并且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还在不断提高。
产品成本结构的根本变化使得以人工小时或器小时为基 础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已不能准确提供产品成本信息,无 法为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用的信息。
期产品销售成本。
6
人工
人工成本总额‘阿
直接人工 间接人工‘阿
制造费用
其他项目: 保险费
机器折旧等
按一定分配率
,分配转出的 制造费用
在产品
完工 产品 成本
产成品
销售 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
原材料
材料总成本
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
图 传统成本法的核算流程(以制造业分批法为例)
7
(二)制造费用的分配
1、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所归集的间接费用,往往在总成本中所占比 重较低,而且这些费用的发生通常又与直接人工成本 高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所以,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分配标准能够适 应传统的经营环境。
15
1. 传统成本制度对成本信息的扭曲
然而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高 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使得企 业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计算机化。
18
1. 传统成本制度对成本信息的扭曲
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会产生以下不合理现象: (1)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
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 (2)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验、
试验、物料搬运和机器调整准备费用等等); (3)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因此传统成本计
20
3. 牺牲长期绩效
企业管理当局过于关心短期,而牺牲可能较为重要 的长期考虑。
大部分的高层主管仅重视外界对每季绩效的压力。 传统成本制度将有益于公司长期经济发展的支出视 为期间费用,例如,研究与开发、广告及促销、员 工培训支出等。因此,企业的高层主管有压缩当期 费用及无形投资支出的倾向。
13
1. 传统成本制度对成本信息的扭曲
传统成本系统建立在“数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 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从而将成本的产生过程 过分简单化。
在过去高度人工密集型的企业里,对成本动因所 作的这种简单假定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14
1. 传统成本制度对成本信息的扭曲
生产中涉及的主要成本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二者 均可直接追溯到有关产品上。
生产车间的分配标准是机器小时 油漆车间以耗用油漆为基础 装配车间以直接人工为基础
12
(三)传统成本制的局限
Johnson和Kaplan(1987)在“找回管 理会计失去的相关性”一书中指出,传统 会计系统的问题在于,信息缺乏时效、过 分笼统及扭曲真相,而与管理者的规划及 控制失去相关性,其主要原因为:
算法的应用必然导致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19
2. 不符合时效性要求
传统成本会计制度所产生成本信息往往不及时,并 且过于笼统,无法进行作业控制。
成本分摊和实际工厂的生产过程及产品组合不一致。 如果信息无法用来正确地追溯成本至各产品,生产
经理便无法将其运用于日常的作业控制决策时,这 种制度,对于作业控制的功用就不大。
专题2 作业成本法
1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概述
2
一、传统成本制及其局限
之所以称“传统成本制”,是为了与本专题后面提 到的“作业成本制”相对照。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依赖“传统成本制”进行日常 成本核算。
所以本专题专门安排了一些篇幅介绍这种当前企业 通行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此外,只有了解了 “传统成本制”的特点,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作业 成本制”相对“传统成本制”的优越之处。
传统成本制认为,产品所耗用的制造费 用与数量高度相关,所以分配制造费用 的标准应为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 资、机器工时、直接材料以及产量等。
8
1、制造费用分配率
大多数企业按照预先估计的分配率(计划分配率) 作为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因为期初无法得到 当期实际耗用的机器总工时或直接人工总工时等指 标,只有等到期末才能计算出各批产品的制造费用。
5
(一)成本核算的流程
下图描述了产品成本在各丁字账户中的流转过程。
与产品直接相关的直接材料从仓库领出,投入车间,工人 开始对材料进行加工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相应制 造费用的发生额转入“在产品”账户;
一批产品完工,转为产成品时,成本进入产成品账户; 当该品种/批次产品被销售时,这一批产成品就计入了当
采用计划分配率,有利于及时提供有关的成本报告。
9
2. 全厂单一分配率
所有的制造费用首先被统一归集到一个制 造费用账户(全厂成本库)中,在这一阶 段,成本对象是整个工厂。
在第二阶段,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耗用的 全部实际机器工时或工人小时乘以分配率, 分配到各产品中去。
10
3. 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
采用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成本分配过程 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按不同部门归集制造费用,每一个部 门作为一个“成本库”;
第二阶段为每一个部门选择各自的分配基础,将制造 费用从部门成本库分配到产品上。
11
3. 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
比如,一家工厂有三个部门,分别是生产车间、 油漆车间和装配车间,就可以根据车间的特点 使用三种不同的分配基础,在不同产品品种间 分配制造费用,其中:
3
(一)成本核算的流程
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是将与生产有关的资源耗 费分配到企业当期所生产的产品中。
企业当期与生产无关的其他耗费如研究与开 发、营销及顾客服务等作为当期的期间费用, 不在各产品间分配。
4
(一)成本核算的流程
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可以直接分配到不 同的产品品种中。
制造费用(如机器的维修,车间管理人 员的工资等)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 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