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姜有志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
(四“注重”)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8年级教材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十、小粒子与大宇宙9年级教材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二十、能量与能源分章教材分析举例:第四章多彩的光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
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
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要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视力的矫正等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中,有关光的传播、凸透镜成像等基本上都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光的反射、折射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
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实验,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也将要经历多方面的实验操作。
完成实验并不是该教材编写的全部目的。
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需要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应该记录什么、经过分析得出怎样的结论、别人的结论又是怎样的等这一系列过程,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了问题、确定了探究的目的,就必须制定针对探究目的的探究计划。
计划应该科学、合理,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所以,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还要使学生初步学习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探究器材的方法和依据。
要使学生在制定探究计划中了解加油站中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
另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社区调查等活动,并注意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本章内容涉及的物理原理虽然简单,但是,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光现象到现代的光学仪器都有所涉及,这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本章特别重视从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科技,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到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
同时,通过对电子显微镜和哈勃望远镜功能的认识,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本章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两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
在该章内容的安排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先利用简单的光现象引发出物理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而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折射规律。
在学习完光的色散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环节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
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和本章具体内容,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和一些新科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
3.本章内容结构图:重庆市2009年初中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1.内容结构与比例力学:33分,约占41 % 电磁学:31.5分,约占39.3 % 光学:6.75分,约占8.4 % 热学:8.75分,占10.9 % 其中科学探究部分17分,占21.25 % 综合题35分占44 % 2.题型结构与比例选择题:7个小题共21分填空题:8个小题共16分实验题:3个小题共20分计算题:3个小题共23分合计:21个小题共80分3.试题易中难比例:7∶2∶1二、成绩统计分析小题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小题满分 3 3 3 3 3 3 3 2 2 2 2平均分 2.78 2.85 2.35 2.25 2.79 2.71 0.81 1.75 1.56 1.84 1.76总平均分:61.05 最高分:80.0 信度::0.940 人数:310 标准差:16.35 满分:80 及格率:77.10% 优生率:56.13% 2.联招阅卷全部统计(不计0分)总人数:70653 联招线:590 联 招 线 有 效 分:68 最高分:80 平均分:63.0 及格率:83.9 %三、试题总体评价重庆市2009年初中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试题设计上力求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
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各重点知识点,试题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性,充分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试题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更加关注过程和实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试题充分体现三个要求:一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教育部在2002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的中考命题要求;三是《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物理)》的要求。
试题力争实现三个功能:一是要减轻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对初中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要让学习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实现其甄别功能;三是要以其引导今后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方向。
1.试题稳中求新,保持试题连贯性今年的物理试卷从全卷的小题数目、内容结构、题型构建和题目的易中难比例等方面与08年基本一致,有意回避了繁琐的计算,以基本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等物理素养的考查为重点。
但是,今年的试题较往年适当增加了区分度,控制了满分人数。
在普遍简单的前提下,每一个大题中设置有1~2分的问题供物理特长生展示能力,它们分别是选择题第7题“两灯串联后实际功率的变化”,填空题第15题“对拧矿泉水瓶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涉及的物理知识的” 的分析,以及电学实验的“以象析因”和计算题第21题第3问关于钓鱼过程中浮标、铅坠的受力分析等。
2. 大部分图片信息来源于生活,直观又形象全卷21个小题中,配图16组,其中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图片信息有15张,来源于实验中的直观图片信息6张。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作答时有亲切感,减少陌生感,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减轻考试的心理压力,形象直观的图片信息也降低了学生审题难度,实现了命题中“少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的基本原则。
3.试题情景源于学习和生活实际,亲切又实用试题情景均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当今社会热点,如:试题中包含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热、光、电等常见现象,也涉及到了重庆朝天门大桥的相关知识、打造“健康重庆”的理念等。
如生活中台灯在灯中的像、朝天门大桥夜景、三脚插头、拧矿泉水瓶看到现象、观察到钓鱼的浮标等场景。
在实现教育平等、考试平等的原则下,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整合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
4. 实验探究更注重于过程,从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探究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今年的探究实验试题的设计,在考查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环节的基础上,更注重于探究过程的考查,特别是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更是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查。
让是否真正做实验的学生在作答时能有效区分,一目了然,力求引导师生走出从书本、题海中学习物理的误区。
如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中获取信息来分析出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并提出猜想;在伏安法测功率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来分析原因,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实验的过程,是很难判断出现异常情况的两个原因的。
四、典型试题剖析试题3:如图2所示的四种情景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难度系数 0.93 0.95 0.78 0.75 0.93 0.90 0.27 0.87 0.78 0.92 0.88标准差 0.79 0.64 1.23 1.30 0.77 0.89 1.33 0.51 0.63 0.39 0.55区分度 0.422 0.311 0.524 0.477 0.372 0.224 0.137 0.456 0.673 0.351 0.599小题数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小题满分 2 2 2 2 5 6 9 6 8 9平均分 1.76 1.67 1.60 1.68 4.20 4.55 6.56 5.18 5.30 5.10难度系数 0.88 0.84 0.80 0.84 0.84 0.76 0.73 0.86 0.66 0.57标准差 0.49 0.73 0.62 0.57 1.01 1.86 2.63 1.73 2.96 3.09 区分度 0.656 0.41 0.675 0.545 0.76 0.868 0.89 0.771 0.891 0.885 “长脚”图5A. 徒手从输电线上取风筝B. 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上C. 家庭电路中导线绝缘层破损D. 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有部分学生认为选项B 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情景,一方面是没有仔细观察图B 和没有阅读选项B 中的文字,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生活的安全用电知识不熟悉,造成错选B ,失误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