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开题报告-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内部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它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它以凭单核对和实物的控制保管为重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以数据的可信性为着眼点,以会计科目为入手点,工作性质是事后性的、复核性的,审计范围几乎不含经营管理部门。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表,如果它们之间能够钩稽相符,就认为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
鉴于前述,本文以内部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实务,从内部审计的本质、服务的“内向性”、“相对的独立性”等特点出发,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从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的角度,以完善内部控制和改善风险管理为目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期对改善企业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兴起的。其后内部审计伴随着股份制这种集中和积聚资本的有效形式的广泛采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托拉斯的建立、跨国公司的数量与规模的迅速膨胀,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到1941年,美国北美公司内部审计部主任约翰·B·舍斯顿等人发起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后发展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即IIA。同年,维克多·Z·布瑞克出版了《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一书,从理论上、方法上建立了内部审计体系。至此,内部审计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一)国外研究综述
据史料记载,内部审计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10年后奴隶主建立的大庄园。大奴隶主委托各个精明强干的人代其负责日常管理。为监督这些人的工作,奴隶主就委派亲信来审查并向其报告这些人的履行情况。这就是内部审计的萌芽——庄园审计。11世纪以后,内部审计的萌芽得到了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奴隶社会的内部审计思想,产生了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银行审计与庄园审计等审计种类。这一时期产生了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典型的形式是庄园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最新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公司造假及管理舞弊的盛行,使得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尝试在具体项目的审计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发出一种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中心的新的审计模式,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以系统地分析、认定和评价被审计人员各个领域的固有风险及其管理状况为基础,根据认定和评价得出的已经量化了的剩余风险的大小,选定进一步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并予以实施的一种审计模式。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内部审计开展的比较晚,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权威性,也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有很多企业没有内部审计概念,没有形成一个内部审计理论体系,因而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尤其是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以及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暴露出的像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系列大公司的丑闻,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业界和投资者心目中的公信度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在2002年世界会计香港会议等众多场合,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反复强调“不做假帐”,表面看“造假”是一个会计问题,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会计范畴,它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我国的公司法在谈及公司治理结构时根本没有提及内部审计,这也是我国经济立法相对滞后的一个体现,就目前国内、国际公司治理情况来讲,可以说没有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完善的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位置应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经济形势下,尤其是经历美国安然公司倒闭事件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技术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61届年会和国际内部审计全球论坛第四次会议,分别于2002年6月和9月在美国和中国召开,这两次会议都把如何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风险识别与监控、寻求有效的公司治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课题来研究,很明显,传统的以财务审计为中心的内部审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大多还停留在这一阶段,并且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和方法都相对较落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开题报告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机构介入企业风险管理,将其作为内部审计拓展的重要领域,并把评价和改善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企业风险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研究内部审计机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情况作了很多实证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结论和建议,但是内容略显分散和深度不足。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众多的资料,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事情的本质,对内部审计的现状作更深入的探讨,并且提出在避免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探讨如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制定改进内部审计的对策,为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即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为基础的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全面的了解,强调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审计范围部分地超出财会领域而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内部审计人员扮演的是控制专家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这样就改变了传统帐项导向审计对凭单、帐表进行详细审计的做法。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盛行并占主导地位。由于巴林银行倒闭案、日本大和银行事件、美国的世界通讯、施乐和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投资决策失误、财产被外部或内部犯罪分子侵吞等方面的事例,推动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