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永不录用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
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
”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
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
”班主任断然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
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
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
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
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
”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
”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
”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
”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
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
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
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
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
”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
”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
”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
“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
”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
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
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③→④→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3.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4.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5.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
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100字。
篇2:盼望海子妈从村长家出来,细脚伶仃的瘦腿在窄窄的土路上迈得特别轻快。
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
海子妈手中紧紧地攥着一封信,是海子从部队寄来的。
海子当海军已两年,新兵时来信很勤。
第二年成了老兵就懒惰了,有时两三个月来一封信,有一次,还把给战友的信装错信封寄回了家。
海子妈把沉甸甸的信捏了个遍。
海子妈路过自家的油菜地也没顾上看花开得繁不繁,只是疾步往家里赶。
其实,家里这会儿没人。
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
海子爹在镇上的小学当民办教师,还没放学。
但海子妈还是一步比一步走得急,她要让老头子一进门就得到这个喜讯。
她知道,老头子盼得厉害,虽然每次她一念叨海子该来信了咋还不来时,他总是平平淡淡地说:“来了来,不来罢。
”但她还是发现,好几次老头子对着相框子里的海子呆望。
那张相片是海子年前探亲时带回来的。
那天海子的男女同学挤了一屋子,其中一个叫娅妮的闺女长得真水灵,像画里人似的。
海子妈回到家,就径直从堂屋的柜子上抱下那只盛放信件的匣子放到院子的石桌上,里面共有16封信,全是海子的。
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
时间一长,她几乎能准确地复述出匣子里任何一封信的内容。
海子爹一进门就闻到了油泼辣子的香气,当下饥肠辘辘。
一边洗手一边问:“老婆子,今儿遇上啥喜事啦?”“你估。
”海子妈把表情装得平静,边说边将辣子、醋往桌上端。
海子爹猜了几下没猜到,就从锅台上抱起老碗面呼呼噜噜起来。
海子妈上前把碗口一捂:“先念信,先念娃的信!”一大口面把海子爹噎了一下。
他接过厚厚的信封正正反反仔仔细细端详了一遍,眼圈就发红了。
这几天他老梦见海子,在枪林弹雨中海子受了伤,他和海子妈去扶海子,可海子不理他们,跟着那个叫娅妮的姑娘走了。
这个梦折磨着他,但他不敢说给老伴儿听。
拆开信,信封里有好几张照片,蓝莹莹的海水,雄伟壮观的军舰。
海子站在战舰上咋看咋英武,咋看咋帅气。
海子妈的热泪沿着满脸错乱纵横的皱纹落在了相片上。
她没有见过海,但照片使她一下子相信海的确是个美地方,倏然间她感到老头子给娃取“海子”这名字很有文化。
海子爹展开信陡然有些惊慌,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他却支支吾吾念不出音来。
“念,快念呀,别光顾自个儿高兴。
”海子妈等得有些焦急。
海子爹微微打了个寒颤,高声而动情地念了起来:“亲爱的爹、妈,孩儿在部队一切都好……”念完长长的信,海于爹已经泪流满面。
第二天,海子爹一大早去了学校。
海子妈还想听海子的信,就叫隔壁刚刚初中毕业的栓娃给她念,栓娃照着信一字一句认真地念了起来:“亲爱的娅妮,我在部队很想念你……”1.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
①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
光景:②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
温习:2.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概括本文主旨。
①线索:②主旨:3.细读画线句子,揣摩海子爹复杂的心理,并作简要分析。
4.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
”属于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海子妈急于赶回家报喜讯的激动和喜悦心情。
B.文章的结尾在栓娃的读信声中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C.海子妈感到海子爹很有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民办教师。
D.文章有许多出色的细节描写,从海子妈“紧紧地攥着信”,可以看出她视信如珍宝。
篇3:特殊的“高利贷”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
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
”“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
”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
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为难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加分?这不好。
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
”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
”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
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
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菩萨心。
不经意地瞧了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
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
“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1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10分,怎么样?”“行,期末还你。
”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因为一直惦记着那l0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后来的学习中非常刻苦。
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l0分,还有88分。
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
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
紧紧地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去看望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己,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
(2)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菩萨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小男孩以前很贪玩,为什么在后来学习中却非常刻苦?4.秦老师有哪些优秀品质?5、俗话说“不打不成人,黄荆棍下出好人”,对孩子教育就是要严厉。
这种说法你是否赞成? 请说明理由。
篇4: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