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基础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杨凯
院考课:平时40%+考试60% 《女装结构设计与应用》吴俊
整理:沈格格
内容大纲
1 绪论 制版常识,尺码与推版 2
3 女装原型(袖、上衣、裙子) 合体化(省、分隔线) 4
5 裙子 裤子 6
课程性质 ·研究内容
服装立体形态与平面展开图 之间的对应关系; 服装装饰性与功能性的优 化组合; 结构的分解与构成规律。
部、臀部尺寸过大,但仍有腰线。 偏瘦的人体:骨骼对外形影响大,
一般为扁平体。 肌肉发达的人体:肩、胸、上臂、
大腿的尺寸大,整体呈X型。 偏胖的人体:外形圆润,腰腹部、
臀部尺寸大,整体呈菱形。
§5 体型
女体:盆骨宽,肩窄,整体呈呈梯形。 肩胸合适,收紧腰部、突出臀围的设计较女性化。
2
FNP前颈点 SNP测颈点 BNP后颈点
NL领围线
§6.2 空间测定点·肩部
正常肩 溜肩 平肩
男性肩斜:20°-21° 女性肩斜:22°
肩头点与肩峰点不同,肩头点范围可视为上下2-3cm,前后1-2cm。
§6.3 空间测定点·上肢
手臂自然向前弯曲的形状是决定袖形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肩头点向下的垂线与手腕部中心点之间的平均值为6.8cm(光脚。
号 B* 衣长L 袖长SL 胸围B 肩宽S 领围N 背长H
女衬衣规格系列表(单位:cm)
SS
S
M
ML
L
150 155 160 165 170
76
80
84
88
92
60
62
64
66
68
50 51.5 53 54.5 56
86
90
94
98 102
服装外形与款式:分隔线、省的设计;口袋、 装饰附件的设计。
面料特性、加工要求:可塑性、弹性、悬垂性。
1
人体
Body
§1.1 人体区域划分
四大区域: ① 头部 ② 躯干:胸廓、腹臀 ③ 上肢:上臂、前臂、手 ④ 下肢:大腿、小腿、足
§1.2 人体区域划分
人体由九块组成,八个连接点。 颈部:头与胸廓的连接点 腰部:胸廓与腹臀的连接点 大转子:腹臀与下肢的连接点 膝关节:大腿与小腿的连接点 踝关节:小腿与足的连接点 肩关节:胸廓与上臂的连接点 肘关节:上臂与前臂的连接点 腕关节:前臂与手的连接点
②上装围度尺寸(肩宽、胸宽、背宽等)用胸围比例形 式;
③下装围度尺寸用腰围或臀围比例形式。
由于上述细部制图公式主要用胸围的回归式表达,股常 称为“胸度法”,常用的有十分法、四分法、三分法。
§3 进行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着装对象:体型、肤色等。
服装种类:礼服——合体,便装——适中,工 作服——宽松,方便活动。
男体:盆骨窄,肩宽,整体呈倒梯形。 夸张肩部、收紧臀围的T型设计较男性化。
§5.1.1 人体比例·亚洲人
亚洲女性一般7个头长,男性一 般7.5个头长。
肩宽为2个头长; 肩端点到中指尖长度2.5个头长; 人体直立,两臂平伸,两中指
间距离=身高; 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在腰线
b) 基型:所欲设计的服装品种中最接近该款式造 型的服装纸样。
原型
日本原型
女装原型
男装原型
童装原型
基型(基版)
基型
男装
女装
童装
衬衣基型
春秋装基型
大衣基型
......
§2.2 平面结构设计·直接法
直接法:不通过任何媒介体,直接按服装的细部尺 寸或运用基本部位与细部之间的回归关系式制图。
a) 比例分配法: ①知身高,可推算袖长、衣长等; ②知三围......)
D 收省 FL 前长 SL 裙长 TL 裤长
BR 上裆(直裆) SB 下裆 KL 膝线 SB 脚口 AH 袖窿弧长 ST 袖山
S 袖长 EL 袖肘线 CW 袖口
§2 测体
测体方法: ①直接测量(接触测量) ②间接测量(非接触测量) ③动态测量:由弯腰、伸臂的尺寸变化。
测体数据(常用): ①背长:测量BNP沿脊柱曲线至腰部所得距离。 ②前腰长:SNP经BP到腰部所得距离。 ③腰长:腰围到臀围。 ④腿外侧长:大腿围。
② 腰椎的第三块腰椎,测量和设计腰围线的依据。
§2.2 人体骨骼·胸部骨系
主要有锁骨、胸骨、肋骨、肩胛骨等。
① 锁骨内端的汇合处:形成颈窝,前颈点FNP。 ② 锁骨外端与肩胛骨、肱骨的汇合点:形成肩峰,
肩端点。 ③ 胸骨:人体中线从此通过,形成基本纸样的前
中心线。 ④ 肩胛骨:形成肩胛突,人体肩部和背部的转折
优点:直观、形象、简单、立体感强、便于设计思想 的充分发挥。
确定:操作条件(人台、材料消耗)要求高,对操作 者的技术素质和艺术修养要求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1.2 结构设计方法·平面结构设计
平面结构设计:即平面裁剪。将立体服装的三维关系 转换成服装纸样的二维关系,并通过定寸或公式绘制 出平面的图形(纸样、结构图、版)。
的依据。
§2.5 人体骨骼·下肢骨系
由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 踝骨组成。
① 髌骨:即膝盖,是长度设计 标志,如衣长、裙长。
a) 正装裙到膝盖 b) 长大衣要到膝盖,
到股骨的为短/中长大衣
② 腓骨头:腓骨与踝骨汇合处 的突起点,是设计裤长的标 准。
a) 西裤量腰到臀,臀以下用直尺自然下垂。 b) 紧身裤要量臀到膝、膝到踝。
体型分类代号
Y
A
B
C
胸围腰围差数 24-19
18-14
13-9
8-4
体型
瘦体
标准体 较胖体
胖体
§6.1 空间测定点·颈部
I. 正面看:上细下粗,呈圆柱状。 II. 侧面看:向前倾斜,造成前低后高的斜坡——衣领领窝弧线弯
曲程度的依据。
前中心倾斜角+后中心倾斜角
颈部倾斜角=
(范围[11°,25°],平均18°)
§3 肌肉
人体骨骼肌总数约500多 块,结构复杂。
直接影响服装设计主要 是浅层肌和少数有作用 的深层肌肉。
斜蛋形结构——胸凸、 腹凸、肩胛凸、臀凸。
§4 脂肪与皮肤
❖ 脂肪容易囤积的部位:腹臀部、大 腿部、胸部、背部和上臂等处。
① 男性:腰腹部,易腰围过大。 ② 女性:脐部以下和臀肌上端,易腹
2 女装结构设计 基础知识
§1 制图
制图顺序 ① 先衣身,后部件。 ② 先大衣片,后小衣片。 ③ 先前片,后后片。 ④ 先作基础线,再作轮廓线和内部结构线。 ⑤ 基础线:先横后纵(先定长度,再定宽度),由上而下,由左而右。
制图习惯 ① 上衣:女装右搭左,男装左搭右。 ② 女装打右半装,男装打左半装。
课程性质 ·涉及学科
该课程是具有艺术与 技术的相互融合,理 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 偏重实践的课程。
绪论
Introduction
§1.1 结构设计方法·立体结构设计
立体构成设计:即立体裁剪。将衣料覆合在人台或 人体上,将布料通过折叠、收省、聚集、提拉等手法 做成效果图所显示的服装主体形态,然后展平成二维 的布样。
胸围B:4cm
腰围W:3cm或2cm
号型系列表(单位:cm)
号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B* 76 80 74 88 92 96 10 型
W* 64 66 68 70 72 74 76
衣长L:2cm 袖长SL:1.5cm 领围N:0.8cm 肩宽S:1cm 背长BL:1.25cm 臀围HL:Y、A型3.6cm;B、C型3.2cm
穿>5cm高跟鞋时,此值<6.3cm)。
①肩头点 ②肘头点 ③茎凹点
§6.4 空间测定点·下肢
下摆幅度最小值:一个台阶抬腿高度。
动作
距离
两膝围度
一般步行
65(足距)
82-109
大步行走
73(足距)
90-112
一般登高
20(台阶高)
98-114
两台阶登高
40(台阶高)
126-128
作用点
裙摆松度 裙摆松度 裙摆松度 裙摆松度
① 号:净身高,长短依据。
② 型:净胸围或净腰围,胖瘦依据。
规格:服装的尺寸。
§3.2 号型系列与规格系列
号型系列:以中间体为中心向两边递减或递减。 规格系列:以号型系列为基础并加上放松量。 中间体:人体调查数据中的众数,而非平均数。
中间体上装 中间体下装
中间体尺寸表(单位:cm)
男 170/88Y 170/88A 170/92B
优点:低成本、高效率、灵活、方便、理论性强、使 用广泛。
缺点:纸样和服装之间缺乏形象、具体的立体对应关 系。
克服缺点:假缝——立体检验——补正
§2.1 平面结构设计·间接法
间接法:采用原型或基型等基础纸样为过渡媒介, 对基础纸样进行剪切、折叠、拉展等手法制作所 需服装的结构图。
a) 原型:结构最简单,能充分表达人体最重要部 位的纸样。
§3 服装规格
胸围制:用于针织和编织服装中,如球衣、毛衣。 领围制:男正装常用。 代号制:童装一般用表示年龄的代号制。 号型制:普遍。
§3.1号型与规格
号型:人体的净尺寸。
号型的表示方法: 如 160/84 A(上衣,胸围84)
号 /型+体型分类代号 160/68(裙子,腰围68)
基本结构点
躯干
下肢
上肢
前颈点: 基本领口前中心 轨迹
后颈点: 基本领口后中心 轨迹
腰节: 腰线的标准
大转子: 臀线的标准
膝关节: 下身变化的基准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