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第三阶段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红光中学美术教师周剑梅课型:中国山水画鉴赏课。

教学目的: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充实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

欣赏山水画,只注意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缺憾进行梳理和调整。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将新旧知识串成串,融会贯通;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1、师提问:经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阐述讨论意见。

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

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

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

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

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

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通过中西绘画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现内容、造型方式、空间与透视、绘画理念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能够正确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

在此,我们先做两方面的比较:1.表现内容的比较还记得那首古诗谜语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谜底是“画”。

可是,西方风景画适合这个谜面吗?这说明什么?同样是表现自然景物的绘画,为什么中国画家独独锁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这些词汇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象征着什么?─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

2.空间与透视的比较塞尚《有房子的风景》是站在山上极目远望,它所描绘的空间广度,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差距何止千里?直到印象派后期,西方人画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

而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把画家自己看作一个巨人,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为“心中之风景”。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创造的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其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广大,艺术思维之活跃,怕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不能比拟的吧!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

它们是否恰好形成了思维方式的互补?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造型艺术,一直高举着“艺术模仿自然”这面大旗,在具象描绘中探索了几百年,才于19世纪后期进入到了意象和抽象的高级阶段,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画家们就已经领悟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

──谁说中国画不如西方画?(二)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的比较1.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风光各异,名山大川各具特色。

虽然课堂上不能身临其境,好在可以借助摄影录像让学生感受,黄山的奇松怪石,高耸峻拔;庐山的云蒸霞绕、飞流直下。

把它们与刘海粟的《黄山图》、张大千的《庐山图》进行比较,画中之山水比自然山水特色更鲜明,气韵更生动。

中国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

仅从各种山石皴法中就可体会到中国画家认真严谨的的治学态度,和高度提炼的笔墨技巧。

可以说: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画漓江有《清漓烟岚图》、画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图》、画春季有《早春图》、画秋天有《秋兴八景图》、画冬雪有《雪山潇寺图》、画细雨有《潇潇暮雨图》……。

──谁说中国山水画不写实?(三)景、情、意、志的联系1. 诗情和画意的联系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又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营造了一幅空旷而壮美的大漠落日景象,诗中有画意。

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

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

宋代王希孟穷尽年轻生命的长卷《千里江山图》不正是一部赞颂祖国山河的恢宏篇章吗?试着把画中的情景与曹操的诗《观沧海》一一对应,你会发现两个不同时代、身份的人,他们的视角、视野、审美的境界竟惊人的相似,到底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吟颂着韩愈的《江雪》,品味着《寒江独钓图》,再次感受到了诗画之中相同的意境和心境。

再看看其它的山水画精品,精练的笔墨宛如字斟句酌,章法构图宛如律角和韵格,联想到作画者无不是饱览诗书的文人雅士,诗和画如同他们的动脉和静脉,让他们的艺术生命生生不息。

──谁说中国画的意境难体会?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中国画中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

从北宋的外师造化到南宋的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提前近千年完成了相当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的,从客观表现到主观能动的过程。

紧接着,在历史的车轮的推动下,中国绘画创作进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精神境界。

“文以载道”这时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和画面之表意。

造型艺术中的道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

倪瓒的《六君子图》,画前那六棵立足与贫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拥的树,距离人间繁华是多么遥远,那一汪深水隔开了气节与诱惑,元代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歧视,成了艺术家挥洒笔墨的精神动力。

与倪瓒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简”相比,王蒙的“繁”,从另一个极端,表达了隐居的决心……。

借助这两位画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中国山水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共性、经营画面的个性,一目了然。

而隐含在山水之中的民族气节,被一代一代的文人画家传承着,已然突破了狭义的汉族情节,上升为更为广义的中华民族的气节。

──谁说中国画单调乏味?(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美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 ,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象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思﹑景﹑笔﹑墨,同时在“意与象”﹑“情与景”的意境美表现为空灵之美﹑外象之美和诗意之美三个方面。

1。

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中所体现的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生命的灵以空为前提,没有空灵,气就无法产生;反之,没有灵,空就是死空和顽空。

空灵是对立统一的。

空灵之美的境界,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的人才可能领会,并且只有靠…禅学‟中的…静悟‟才能感受。

”宋代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的钓丝。

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

从而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气氛油然而生。

与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述的意境异曲同工。

画面布局具有独特的疏密关系,画中大片的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感到四周江水的宽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之美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寥寥数笔,用极其洗练的线条﹑笔墨来传达极其富有内涵的意蕴,画面使人回味无穷。

正如宗白华所说“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

就象一幅好书法作品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

”“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

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2.外象之美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品本身,也包括画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宗白华曾说“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3.诗意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 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在宋代郭熙其画著中《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