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资考试_科二材料题

教资考试_科二材料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_材料题一、中学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七)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科指出:教育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移到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二、中学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运用基本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运用基本要求:选好示范的榜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陶冶法。

又称陶冶教育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人言不如人声,只入人深也;春风化雨都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运用基本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陶冶教育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运用基本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个人修养法(自我修养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的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内自讼”。

运用基本要求: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培养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六)品德评价法。

又称奖惩法。

运用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和奖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班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把对积极分子的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

四、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3)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如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等。

五、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_焦虑症—考试焦虑。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的常见表现:1.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2.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3.考试后持久地不能放松下来。

考试焦虑的辅导方法:为防止考试焦虑症发生,学校咨询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早期干预措施,如对学生集体进行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等,对学生进行早期干预。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考试”等。

这些方法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六、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3.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5.自我评价逐渐成熟6.自尊心强7.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七、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零至十八个月)(2)肛门期(十八个月至三月)(3)性器期(三至六岁)男孩儿对母亲亲近,女孩儿跟父亲亲近并无意识的企图排斥同性别的父母一方。

(4)潜伏期(六至十二岁)潜伏期又称同性期。

此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

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不相往来。

(5)生殖期(十二岁至十七八岁)又称异性期。

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感兴趣。

生殖器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征。

他们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被称为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八、认知风格的类型。

(认知风格也叫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人格差异在认知方式上的反应。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性。

美国心理学习家赫尔曼威特金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更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显示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冲动型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和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3.整体型和序列型(同时型和继时型)美国心理学家帕斯克等人提出整体型和序列型两种相对独立的认知方式。

整体行又称同时型,他们总是试图把一系列的子问题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

序列型又称继时型,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向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九、认知风格差异的因材施教。

1.充分认识学生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善于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熟悉其学习习惯。

2.创设适合学生认知风格的教学组织形式。

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教学不能改变认知风格,而是要适应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

3.推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学生的认知风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认知风格的基础上,鼓励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十、情绪的特点。

1.主观性因为每个人的主观需要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所以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2.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以面对同样的刺激,但人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不同的。

3.两极性两极性是情绪的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只情绪在性质强度紧张度等方面的对立状态。

十一、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绪表现特点有以下方面。

1.爆发性和冲动性。

中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起伏波动较大,两极性明显。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教师指导学生调节情绪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教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合理宣泄法。

宣泄采用的方式必须合理适当,否则可能导致消极后果。

2.注意转移法。

产生不良情绪时应尽可能离开受到不良刺激的环境,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环境和新事物上去,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

3.抑制调节法。

也称升华作用。

4.幽默法。

他与诙谐说笑话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集中注意力于困窘的境遇上,而会写打趣的话则引起分心或是注意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5.补偿法。

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纠正。

十三、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客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双趋(式)冲突。

两个有价值的目标不能同时获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式冲突。

两个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不能同时避开。

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3,趋避式冲突。

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

鸡肋。

对一个。

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

4.多重趋避式冲突。

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时,人们就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

例如一个人在择业时可选择的几个工作各有利弊。

十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

过渡性。

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2.闭锁性。

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轻易地表露内心世界。

3.社会性。

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

4.动荡性。

情绪容易出现起伏,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

5.独立性。

开始出现一定的承认感。

6.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

(一)疏远期。

一般发生在性心理发育初期,持续时间约为半年至一年。

小学四五年级,儿童开始关注异性,但表现为男女之间的对抗排斥。

(二)爱慕期。

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在整个青中学时代性意识表现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

爱慕期的性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互显示;感情隐秘;对象广泛。

(三)恋爱期。

一般是于性心理发育成熟后期,这是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青少年恋爱期的性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异性之间开始按照各自心中的偶像宣言找自己的“意中人”。

⑵爱情带有浪漫性。

⑶开始摆脱爱母亲的隐晦态度,彼此之间出现了交流内心感情的强烈倾向。

⑷产生了占有欲,并在此基础上出现毫不掩饰的嫉妒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