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张运动和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进行探究。
方法随机选取10例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并让所有对象分别进行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所有对象进行两项运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等指标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P<0.05)。
结论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均可对人体心血管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作为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康复训练项目。
【关键词】等张运动;抗阻运动;心血管反应
前言
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是人体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可使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作用。
临床上针对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时,通常以上述两种运动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活动能力评估[1]。
但由于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其应用价值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为对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的进行探究,本文特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的方式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名健康男性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不存在心脏、肾脏等相关病史,且无定期运动习惯。
所有对象中,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36岁,平均年龄为(23.27±1.35)岁;体重在53~72kg之间,平均体重为(65.43±4.27)kg。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运动负荷运动,运动时间为早上8:00。
正式运动前,首先于60min前将膀胱排空,稍作休息后进行血压、脉搏测量。
随后,进行时长20min的运动,运动结束后,休息40min后再次进行血压、脉搏测量。
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对所有对象的平均动脉压与脉压差进行计算。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对象运动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差(PP)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作为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同时将P<0.05作为数据之间差异显著的依据,用以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2]。
2.结果
2.1比较所有对象等张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56.37±14.28)mmHg、(81.45±8.26)mmHg、(106.27±5.43)mmHg、(79.82±15.37)mmHg,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
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所有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x±s)时间SBP DBP MAP PP
运动前(n=10)133.71±9.18 73.87±4.17 93.71±5.33 52.65±8.91 运动后(n=10)156.37±14.28 81.45±8.26 106.27±5.43 79.82±15.37 t 4.22 2.59 5.22 4.84
P <0.05 <0.05 <0.05 <0.05
注:所有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后,心血管系统反应与运动前相比均出现较大变化,P<0.05。
2.2比较所有对象抗阻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抗阻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63.45±17.41)mmHg、(96.57±10.08)mmHg、(114.28±11.12)mmHg、(78.67±16.03)mmHg,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
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所有对象进行抗阻运动前后的心血管系统反应(x±s)时间SBP DBP MAP PP
运动前(n=10)135.72±7.13 75.46±5.38 95.75±4.86 51.79±8.43 运动后(n=10)163.45±17.41 96.57±10.08 114.28±11.12 78.67±16.03 t 8.69 5.84 4.83 4.69
P <0.05 <0.05 <0.05 <0.05
注:所有对象进行抗阻运动后,心血管系统反应与运动前相比均出现较大变化,P<0.05。
3.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人体在以不同形式进行运动时,循环系统所表现的生理反应也各不相同,根据运动形式的变化而变化[3]。
笔者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做出如下分析:人体在进行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时,血压、脉搏等心血管系统反应均可出现不同的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经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等心血管系统反应指标与运动相比均出现明显变化。
其中,抗阻运动所导致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现象相对较为明显,由此可见,抗阻运动的主要表现即为“升压反应”。
这种“升压反应”具体属于因收缩机群的神经冲动被传至神经高级中枢,并对迷走神经张力形成相应的抑制作用,使交感神经呈行文状态,由此促进血压的升高[4]。
抗阻运动作为等长运动的主要方法,以每隔30s为间隔进行双下肢交替抗阻运动时,收缩的肌群数量基本等同于等张运动的肌群数量,可作为一种运动强度指标。
临床研究表明,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产生影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可考虑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项目[5]。
但上述两种运动方式具体是否适用于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中,仍有待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观点与本次研究取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等张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56.37±14.28)mmHg、(81.45±8.26)mmHg、(106.27±5.43)mmHg、(79.82±15.37)mmHg;进行抗阻运动后,SBP、DBP、MAP、PP分别为(163.45±17.41)mmHg、(96.57±10.08)mmHg、(114.28±11.12)mmHg、(78.67±16.03)mmHg,上述所有指标与运动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在等张运动与抗阻运动的影响下,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血压、脉搏出现一定变化,可根据这一特性,将上述两种运动方式作为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的重要参考项目。
【参考文献】
[1]吴涯雯,黄鸿晖,郭苇航.右美托咪定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5):2426-2428.
[2]于向鸿,黄盛,肖剑鹏.不同剂量地佐辛减轻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03):251-253.
[3]陈道冰.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最佳剂量探讨[J].海南医学,2014,25(18):2759-2760.
[4]王亚飞,王于领,梁崎.不同体位和阻力运动对健康人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01):24-28.
[5]汪小海,王幸双,徐鑫.术毕前应用地佐辛对气管导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