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冠心病者运动时引发的并发症
冠心病:因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的缺血性心脏病。
隐形冠心病的人
运动可激发急性心
梗和或猝死。
运动中动脉扭曲、斑块脱落、脱 水、血栓形成、斑块下出血均成 为心肌缺血、梗死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人在运动 中的风险
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病人在较大强度 (60-84%HRR,或77-93%HRmax)运动时 发生心血管风险机率增加100倍。
(二)体育运动与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祥硬 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胆固醇 和甘油三酯增高,是产生动脉粥样 硬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动脉粥样硬 化,可使血管腔变小,影响心脏供 血,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当冠
状血管某些部分堵塞时,它所供血
的区域就断绝了血液供应,该部分 的心肌细胞就会因缺氧而死亡,医
骑车15分钟
陪孩子玩15分钟
病理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全身 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而造成血流阻力 增大,致血压升高。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分类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收缩压(mmHg) <120 120-139 ≥140 和 和/或 和/或 舒张压 (mmHg) <80 80-89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和/或
90-9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或
和
≥110
<90
引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国内外的治疗经验都肯定,运动是高血压病的有效辅助疗 法,具有降压、改善自觉症状、减少降压用药量和巩固疗效的
作用。
目前运动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的机制仍不清楚。但至少 有一点可以确定,运动引起的降压效果,独立于体重和体脂的
运动改善冠 心病症状
冠状动脉口径和侧枝循环增 加; 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 加,静脉回流加速; 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降低, 机制 HDL-c增加、LDL-c 下降; 使体重稳定甚至降低,从而 相对减少心脏负荷,有助于防 止病变加重; 使患者情绪稳定,改善焦虑、 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运动形式: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游泳、有氧舞蹈等耐力 性为主的有氧运动
是冠心病,35岁以下者主要是先
天性心血管异常(马凡氏综合 征)、心肌病理性肥厚、冠状动
脉畸形等。
相关研究 有人对参加医学健康研究的21481人做了有
关运动期间发生猝死危险的评估,先知道参加者
在参加这项研究期间进行大运动量次数,然后预 期跟踪。 经过12年的跟踪发现有122人死亡,其中有 23人是死于大运动量活动时或是运动后30分钟内, 表明在运动中和运动后即刻死亡的危险性要比安 静时高16倍。
进行这样的身体活动和运动的话 可以平均减少20%的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当于1健身活动量(Ex)的活跃的身体活动 1エクササイズに相当する活発な身体活動
运动 運動 生活活动 生活活動
强度 強度 強度
3代谢当量 轻微的肌肉伸展运动 20分钟 打排球20分钟 步行20分钟
4代谢当量
快步走15分钟
打高尔夫球15分钟
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清晨卧床时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较为稳定, 测定清晨卧床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对训练程
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运动训练时,可根据血压变化了解心血管机 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美国著名运动流行病学专家Steven Blair指出:缺乏运动
( exercise)和体力活动(Physicial Activity)将成为21世纪 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被西方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 希波克拉底曾这样说过:“身体 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功能,如果这些 功能得到适度的使用并有一定的运动, 机体就能保持健康,发育良好,延缓 衰老。但如果这些功能未得到利用的 话,机体就会易于患病,有生长发育 缺陷,加速衰老。
完满生活
(wellness)
心理平衡
高晓嶙,常芸研究报道:我国大 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共涉及22项运 动项目,其中包括:拔河、爬山、 单杠、羽毛球、俯卧撑、举重、篮 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门 球、跳绳、跳舞、跳远、网球、武 术等项目。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 的项目是跑步,占33.98%;其次是 足球,占10.68%;再次是篮球,占 8.74%。
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良性影响 1.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
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
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 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
2.运动性心脏增大
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
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是 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 应。
监控、以及有无运动伤病的发生。
是否进行过健身测试和测试结果与评价。
影响因素
负 面 因 素
家族史
吸烟 高血压
在一级亲属中(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 ,男性亲属在55岁 之前,女性亲属在65岁之前发生心血管事件
现行吸烟者或戒烟6个月以内 SBP ≥140mmHg 或/ 和DBP ≥90 mmHg ,至少在两个不同 时间测量后确定
运动频率:每周3-5天
持续时间:每天20-30分钟的运动是引起心血管机能改善的 适宜量
运动强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60%VO2max
或60%-70%最大心率)即可使大多数人获得较好的血管收益
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和美国医学学会提出
2010年,美国运动医学运动测试和运动处方指南中 明确提出,运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改善肺活量
改善心 理状态
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精神压力、增加自信心 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和协作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活力、延缓衰老 良好感觉、增强人际关系 减少某些癌症发病率
预防和治疗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压、肥胖症等。
(二)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初期以血压增高,继而
引起心、脑、肾脏等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 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无症状或一个危险因素 ≥2个风险因素 患有心、肺或代谢性疾病中一 个,或1个或多个心肺疾病的 主要表现
男性<45 女性<55 低危
中危 高危
男性≥45 女性≥55 中危
中危 高危
对于低危人群,在开始一项较高强度的健身锻炼(运动强
度≥60%VO2max)之前不需要进行医学检查,只是对中危
人群在大强度测试中进行医务监督。
测定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 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
控制运动强度
在耐力训练中,使用心率;运动前心率。所测定的心 率可为教学、训练及健身锻炼提供生理学依据。成年人健身 跑可用170减去年龄所得的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
高危人群在进行中等强度健身活动之前应进行医学检查,
并且应该在医务监督(表示有内科医生在场,并能够处理突 发事件)下进行次大强度的运动负荷试验。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规避高危人群在健身活动中发生心血管 事件的风险。
为了预防生活心血管疾病
每周23健身活动量(Ex) (代谢当量×小时)的活跃的身体活动! 其中的有4健身活动量 必须做活跃的运动!
学上称心肌梗塞。
冠心病症状
心绞痛
出现时间 在过度兴奋、疲劳、受凉或饱食之后发生 疼痛位臵 在胸骨上、中段之后,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肩、
上肢、颈或背部
疼痛性质 胸闷、压迫感、紧束感。疼痛发作时使人有濒死
的恐惧,发作持续1-5分钟 。
伴随症状 心绞痛发作时可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
多数心电图可有短暂的ST段下降或T波改变。
减少。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
以增加皮肤散热。
(三)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
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有
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肌肉血管 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 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偿作用,故总的外周 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脉舒张压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 收缩压升高。
上肢等部位的不适。
出现的时间和相关因素:如上楼梯、饱餐、寒冷
等。
家族史:有无心脏病、肺部疾病、代谢疾病等。
2、进行相关医学检查
血生化:血脂四项、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 血压、脉搏 心电图
3、锻炼者的生活方 式和健身现状
参加锻炼时的运动方式、运动频率、每次锻炼的
时间、运动中的主观感觉、有无运动强度的监测与
糖调节受损 空腹血糖≥6. 1mmol/ L (110mg/ dl) ,或者餐后2 小时血糖≥7. 8mmol/ L (140mg/ dl) ,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测试后确定 脂代谢紊乱 TC > 200mg/ dl (5. 2mmol/ L) ,HDL - C < 35mg/ dl (0. 9mmol/ L) ,TG> 150mg/ dl (1. 7mmol/ L) ,LDL - C > 130mg/ dl (3. 4mmol/ L) 以上四项之一。 肥胖 BMI ≥28(kg/ m2) ;或者腰围:女性≥85cm,男性≥90cm
运动风险概述
风险,即危险因素。 运动风险(广义),是指运动对人的健康、生存与发展 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健康风险:指原有疾病和危险因素可导致问题,如 心血管事件、中凤、低血糖等 损伤风险:指可能引起腰损伤、骨折、关节扭伤等。
运动性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运 动性猝死的定义为:有或无症状 的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 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 生意外死亡。 35岁以上者主要
近年来超声心动图的研究结
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 不同性质的动训练具有专一 性,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 主的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 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 肌增厚为主;而游冰、长跑 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 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