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1.为什么说非政府组织在一些方面比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答:非政府组织能比一些政府部门更加灵活、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原因在于:
(1)政府对于社会管理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一起构成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将弥补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的失效。
(2)公共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表现形式。
公共精神既包括公正的原则,也包括共同参与的原则。
现代许多国家,政府都通过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来向社会传送公共服务,都充分注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因此,社会管理还应当包括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3)在当今的许多社会矛盾中,政府包办的传统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府作用“失效”。
在这方面,社会组织能够较好地对社会矛盾加以调适。
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这也就意味着,让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以社会管理实体的形态自主,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
(4)政府可以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部门,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和开展公益性活动。
2.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答: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原因在于:
(1)人类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用以调节和控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具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在今天,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复杂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
当代政府面临着复杂、动态、多元的环境,政府已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
它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
政府不可能将全部事务纳入其管理范围。
(2)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某些特定的事务由政府来管理。
政府职能也是调整变化的,这客观上要求存在多元主体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政府对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具体就越好,而是要充分考虑管理的正当性、有效性,不断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和权力返还给社会,发挥其他管理主体的作用。
(3)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可能会同时出现,从而使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失控。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管理领域,在国家领域(公域)和市场领域(私域)之外存在非政府及非营利的组织。
(4)人类社会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借以运作的社会机制就是这种创新。
3.如何在我国公共管理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答:要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需做到:
(1)要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①行业协会发展空间的大小涉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政府如果不能从生产经营领域中退出来,行业协会便无法获得发挥其作用的空间。
政府
在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方面,不应简单地给予它以经费支持或将其工作人员变为公职人员,而要帮助行业协会提高其服务、引导和规范行业内企业行为的能力,扩展行业协会这方面的发展空间。
政府自身则应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民生工作、公共服务以及有效的城市管理方面。
②政府的工作方式要从事前审批为主转为事后监管为主
政府部门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一般采用入口审批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两种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将审批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事后监管则作为辅助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要由“强审批、弱监管”变为“弱审批、强监管”,进入者只须履行必要的登记备案手续而无须经过批准。
(2)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要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间的良好合作关系,目前政府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①政府转变观念返还职能
政府应该切实改变旧有的国家与社会对抗以及政府要控制社会的观念,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要勇于把一些职能返还给社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大力支持对社会有益的非营利组织,逐步培养和提高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为最终实现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作铺垫。
②依法管理有效监督
非营利组织并非都是圣洁的天使,不同组织对公益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的非营利组织之间、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非营利组织也可能背离宗旨或违法乱纪。
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行政和司法部门来协调和仲裁。
但政府不能随意行事,应当本着法治的精神来依法管理有效监督。
③听取意见鼓励参与
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在于贴近基层,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处理问题客观公正、方式多样、手段灵活,因此,政府在处理相关公共事务时,应当充分听取非营利组织所反映
的群众意见,尊重并采纳非营利组织的政策建议,鼓励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政府的开发规划。
④提倡捐赠互助精神
应该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大力提倡志愿捐赠、志愿服务的精神,同时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竞争与创新,培育出一种民间组织活动的良性环境。
⑤因势利导扩大民间交往
民间交往可以增进国内的团结,也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当今世界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作“网络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单靠政府的联系是不够的。
政府应当善于利用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网去解决国际、国内存在的难题,促进国家的统一,扩大我国在各国人民中问的影响。
4.如何在公共服务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
答:在公共服务中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应做到:
(1)非营利组织的桥梁作用
非营利组织将承担起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以后释放出来的部分职能,并将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①非营利组织形成了连接企业、个人和政府的桥梁,承担“无限政府”所不应承担、所无能承担的职能。
②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与分散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中介力量:
a.非营利组织可以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
b.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
(2)帮助政府建立起民主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民主的管理机制是一个政府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非营利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并将来自民间单个的资源与能量汇聚起来,成为一种团体的诉求:
①它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动员,整合和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利益表达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②为组织成员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形式与渠道的多样性,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畅通。
民间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制度化功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文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3)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机制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底线是必须有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民间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作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发挥自我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①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和整合其组织成员的行为;
②它可以凝聚组织成员的意见,实现政府与个体成员的有效沟通,扩大社会成员对政治的有序参与,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③民间的社会组织能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4)公民通过志愿参与以无偿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特征的各种社会组织,有利于促使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价值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