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04第33卷第2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3No.2■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孟 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个人成长是个体努力趋向某一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
在心理咨询师专业生涯中,个人成长历时持久,范围广阔,将面临生命哲学、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未完成事件、自我概念和自我觉察能力、职业枯竭、专业伦理等成长主题和任务。
提升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方式和途径有:培训、建立归属感、对咨询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成长小组、督导机制、亲历咨询等。
在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应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教育。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2-0117-05收稿日期:2003-10-26作者简介:孟莉(1967—),女,陕西铜川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
许多研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比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培训内容。
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核心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中,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但仍然缺乏对个人成长问题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对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如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内涵、个人成长的主题任务、成长中的共同因素和差异、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方法、个人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思和明确的理论阐释。
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我国心理咨询师教育和培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能够引起大家对咨询师个人成长问题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一、个人成长与个人发展概念的厘清 就一般语词意义而言,“成长”指生长并向成熟的阶段发展,通常人们用“成长”或“迈向成熟”描述人的一种积极的、方向正确的生活状态。
“发展”指事物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从心理意义上讲,阿考夫指出成长是“在渴望的方向上取得的变化”。
[2](P278)这种变化的结果常常是积极肯定的。
成长含有价值判断的意味,它常用一些较高的标准来评判。
与之相对,发展更趋于中性,也更实际,它是能够清楚地被组织、建构和评价的变化过程,评价标准更低更精确。
发展不仅包含了成长的各个特性,而且还包括另外一些特性,如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成长和发展在语义上相互交叉,二者都有“变化”、“正在变成”和“获得”的意思,发展是“量或复杂性”方面的变化,有一种“开始做某件事”的意思;而“成长”不仅意味“数量”的增加,还要“比过去变得更好”。
成长有方向性,含有正向的积极价值,多用来描述一个人正在持续的状态或达到某种目标。
一个人的发展,常常根据个人在某一具体情境下某一时刻的需求来界定,针对某种情境性的或大家共同认可的指标,只要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就可认为是发展,但此时它也许与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个人的发展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既可能达成目标,也可能未达目标,但重要的是个人具有了发展的能力。
按照目标或预想,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时,“发展”才可称为“成长”。
[3]个人成长与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相联系,是指711积极的、健康的自我品质的提高。
它是一个全面持续的增进过程,对它的评价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比较而言,个人发展强调的目标是每个个体具体、明确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
个人发展有助于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的目标显然更为全面,内涵更为丰富,它更似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寻。
所以,在咨询师培训中,既会看到学习者“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也会看到一个学习者“作为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过程。
咨询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当事人的改变与成长,但心理咨询与治疗各主要理论流派赋予了个人成长不同的目标,也规定了相应的判断标准。
[4]阿考夫说:“当一个人变得更有能力、更勤奋、更富于创造性、知觉力、洞察力、理解力,更有见识、更谨慎、更有辨别力时,可以说这就是他成长的表现。
”[2](P273)在这里,个人成长是某种生命哲学在咨询师身上的体现。
在罗杰斯的理论中,个人成长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实现趋向”(act ualizing tendency),同时人也具有认同和完成这种趋向的能力。
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能使个体迈向个人成长的气氛与条件。
“个人成长”和“个人发展”是心理咨询师教育与培训中一个重要课题。
咨询师在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其个人成长。
因而,在相关研究文献和教育培训与职业实践中,这两个概念常常交叉使用。
基于前文分析,我们认为,在咨询师专业生涯发展和咨询培训中,应该明确区分这两个术语。
个人发展与个体需求的变化过程和具体训练目标相关,其内容、途径、结果可以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估。
个人成长则涉及个人的各个层面,包括个体在身体、智能、社会、情绪和精神等层面的成熟与变化,是个体努力趋向这些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
在咨询师的专业生涯发展和咨询师教育中,既要强调个人发展,也要强调个人成长。
如果将个人发展与个人成长两个概念混淆使用,很容易导致对个人成长的不重视甚至忽视。
所以,在咨询师教育中,个人成长问题应该单独提出并受到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咨询师的整个专业生命历程中,即从开始进入专业领域到持续不断的专业实践中,个人成长一直都是咨询师专业发展的主题。
二、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价值几乎初学心理咨询的人,都认为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某些特别的新技术或更高明的方法,这是许多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常见模式。
实际上,这种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培训,恰恰忽视了咨询师个人自身的成长。
如果咨询师欠缺个人成长的体验,就难以拥有工作中所必须的个人安全感、自信心与活力,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发挥也会因此受到限制,也无法为求助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只有自己是一个体验着成长并具有成长功能的人,才可能接受别人的成长,才可能体会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也才能真正促进别人的成长。
关于咨询师个人发展与成长的讨论,最早见于赫甘有关督导问题的研究。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弗里德曼和卡斯洛,希尔、查尔斯和里德,洛甘比尔、哈迪,德尔沃斯,斯道腾伯格等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咨询师发展的模型。
这些模型指出咨询师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督导情境和督导关系中,都特别强调和重视咨询师的成长。
[5]众多心理学家与咨询专家也都非常重视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指出咨询师本身的修养在咨询过程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6](P52—69)卡克霍夫和派瑞森认为,只有功能完备的人才有权利成为一名咨询师。
咨询效果与咨询师本身能否有效地活出生命的意义相一致。
咨询师自己越是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他才能更有效地使当事人的生命更有意义。
咨询师只有自己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像救生员一样的人,才有能力解除落水者的负担,才能教会并放手让落水者自己去游泳求生,他才会富有创造性和活力,在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其他人上岸。
考瑞和卡拉安也认为,在治疗关系中,心理辅导人员应该而且必须同样开放地监视自身的生活。
如果咨询员要促进当事人成长和改变,就必须通过探究自身的选择和决定来促进他们在生活中的成长。
这种在生活与咨询中相互一致的行为,才能使咨询师成为当事人确信的榜样,才能使咨询师自己成为具有治疗能力的人、模范的人,成为能够促进他人改变的人。
越来越多的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也证明,咨询个案成功的因素在于咨询师本身。
[5]阿贝尔在总结自己咨询实践的基础上曾指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
我真难明白若一个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不清楚自己的需要,不清楚他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望,又不明白自己的权益时,他怎可能敏锐地在这些因素上明白他的当事人?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体验并且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独特个性的个体,然后他才可以容许他人有此权利。
”[7]因此,在心理咨询师教育中,不能单纯停留在咨询学问的增进和技能的提高层次,咨询师自己必须投入其中,自己做出改变,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所学的种种理念、态度与知识,这才是关键所在,而不仅仅在于他学会什么。
为此,培训导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地应扮演咨询师的角色,而不只是简单地做一个普通的教育与训练者。
在咨询实践中,心理咨询师也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教育。
811三、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中的重大主题 意识到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只是解决了咨询师教育培养中有关个人成长的观念问题。
在咨询师专业发展中,其成长还面临着许多重大的主题任务。
斯库赫特和若赖斯特德的研究抽取了20个成长主题,并将它们划分为基本特征、过程描述者、影响来源、次级特征四大类别。
萨维茨吉、朱温和克拉克依据“咨询师发展循环模型”,提出4个连续的成长主题(经历不和谐、应答不和谐、联系督导、获得能力)和一些次要的主题任务。
马歇尔和安德森的研究抽取出了23个主题以及次要的主题任务。
[8][9][10]这些主题任务包括早期的助人经验、个人成长的影响、对自己信念的觉知、自我照顾的重要性等各个方面。
联系中国的文化和心理咨询专业现状,我们认为,咨询师个人成长中需要完成的重大主题性任务应该有以下一些内容:第一,澄清个人的生命哲学观。
咨询师的生命哲学观是指咨询师自己对人性、现实世界、生命存在、生活的价值、个人生活态度等问题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看法。
具体包括个人的人性观、价值观等。
人性观与价值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性观是价值观内在的基础,价值观是人性观在实践中的外在体现。
考瑞指出,从教学与咨询督导的经验得知,对价值观的察觉、价值观从何而来与如何获得以及咨询师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当事人,是多么的重要。
在探索自己的历程中,一个焦点就是检查个人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到他身为咨询师的工作。
[11](P19)帕特森也强调,咨询师的价值观不可能脱离治疗历程。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必须清楚地觉察自己的价值观,也可以与当事人公开讨论自己的价值观,但不可强加于当事人身上。
这种“价值中立”的立场,要求咨询师在咨询中不要有“热衷于纠正别人错误”的想法和做法。
但是,学者们指出,在不同文化中,要尽力保持“价值中立”,这是很难做到的。
[12]尽管如此,在个人价值观的探讨中,咨询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澄清个人关于宗教、种族、堕胎、同性恋、婚前性行为、婚外情、药物依赖、安乐死、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元文化等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因为这对个人及当事人会造成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