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加热时的转变
17
实际生产中采 用晶粒度级别N 晶粒度级别N越大, 晶粒尺寸越小; 1〜4级为粗晶粒 5〜8级为细晶粒
1级
2级
3级
八级以外的晶粒
为超粗、超细晶粒
6级
4级
5级
7级
8级
18
图9-8 八级A晶粒度标准
晶粒度级别G(或N) 与晶粒大小之间的关系
n2
N 1
n :放大100倍时每平方英寸(6.45cm )
20
三种晶粒度之间的关系
实际晶粒度>起始晶粒度
本质粗晶粒钢 本质细晶粒钢 并非其实际晶粒度 粗大 细小
实际晶粒度与钢的具体加热条件(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实际晶粒度取决于本质晶粒度。
本质粗晶粒钢→ 实际晶粒度也大 本质细晶粒钢→ 实际晶粒度也小
因此,剩余Fe3C有必要继续溶解
8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A均匀化
不均匀 均匀
原是Fe3C的部位ωc高 原是 F 的部位ωc低
扩散
扩散的重要性
9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A化
与共析钢的A化过程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温度只超过Ac1时,只有原始组织 中的P转变为A,仍部分保留先共析相(F和 Fe3C ) ,温度继续升高超过 Ac3、Accm,并保 温足够时间后,才能获得均匀的单相A组织。 A
§9-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保温
温 度
加热
冷却
时间
“奥氏体”化: 把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组织转变。
1
§9-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A
2
§9-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α 或F + Fe3C
Wc=6.69% 正交晶格 > Ac1
γ 或A
(相)
Wc=0.0218% 体心立方
Wc=0.77% (成分) 面心立方(结构)
成分的变化、结构的变化 思考 相变? 组织变化? 组织转变与相变的关系
3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图9-4 共析钢中A形成示意图
注意: 连续进行的过程;交替进行的过程 界限不明确
4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A形核:不均匀形核
形核地点:
(1)Fe3C和F相界面
晶体缺陷
(2)P领域的边界 (3)晶界
11
二、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A等温形成图: TTA曲线 转变温度、转变时间、转变量 A变温形成图:
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
连续加热
A形成速度
A形成速度
加热温度
图9-6 共析钢A等温形成图 12
二、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
(二)原始组织(从形核角度考虑)
原始组织越细
相界面和晶界越多 形核位置越多
(A内部)
C c
C
C c
Cc > C
Cc
C
பைடு நூலகம்
破坏了界面处的碳浓度平衡
界面向Fe3C和F
Cc
C
(为了恢复平衡)A外部的扩散 Fe3C不断溶解F不断转变为A
6
侧推移,A长大
Fe3C
t1温度下
Fe3C
Cc
C
C
碳: 含碳量越高, A形成速度越快。
(原始组织中的渗碳体数量越多,相界面越多)
合金元素影响碳在A中的扩散速度 Co、Ni:
合金元素:
Si、Al、Mn:影响不大
Cr、Mo、W、V:
合金元素改变了钢的临界点和碳在A中溶解度, 从而改变钢的过热度和碳在A中扩散速度
15
三、A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一)A晶粒度:是衡量晶粒大小的尺度。
2
视野中观察到的平均晶粒数
N :晶粒度级别
实际每平方毫米 面积平均晶粒数
n N 3 n0 2 n0 2 6.45 100 / 100
(d / M ) 1 / 2
2
N 3
d
M
放大M倍时晶粒的 平均直径(mm)
放大倍数
19
A晶粒度的分类
起始晶粒度:钢在临界温度以上A形成刚结束, 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钢在一定条件下A晶粒长大的倾向性(钢 的工艺性能之一)。 通常采用标准试验方法(YB27-64):将钢加热到 930± 10℃,保温3~ 8h,测其晶粒大小。若N=1~4, 则为本质粗晶粒钢;若N=5~8,则为本质细晶粒钢。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热处理 加热条件下所获得的A晶粒大小。
通常以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目或以每个晶粒的平 均面积与平均直径来描述。 材料组织? 组成相的形状、尺寸、数量、分布
A组织?单相组织;
数量:100%A;
分布:均布;不均匀 形状:等轴晶;针状(由非平衡组织加热得到) 尺寸: A晶粒大小
16
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A晶粒大小?
如前所述,在钢的加热转变(P→A)过程中,P 作为原始组织影响A(转变产物)形成等。 同理,在钢的冷却转变(A→P、B、M)过程中, A作为原始组织也会影响转变产物的组织结构、 性能等。因此有必要了解A晶粒大小,因为晶 粒尺寸是描述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
A形成速度越快
形核数量越多
13
1
淬火M在A1线以上升 温过程中,已经分解 为微细粒状P,组织 最弥散,相界面最多
2 正火态的细片状P相 界面也很多(居中)
球化态的粒状P 3 的相界面最少
图9-7 不同原始组织共析钢等温A曲线 1-淬火态 2-正火态 3-球化退火态
14
二、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
(三)化学成分
(1) P
F Fe3C
A
F+A
Fe3C +A
(2)
A
P+F P+Fe3C 亚共析钢 过共析钢
10
思考:
如何进行?
二、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二)原始组织 (三)化学成分 碳元素 合金元素
A的形成是通过形核与长大过程进行,整个过程受原子扩散所 控制。因此凡是影响扩散、影响形核与长大的一切因素都会影 响A的形成速度。
C c
P片间距
图9-5 A相界面推移示意图
7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残余Fe3C溶解
实验证明:在A化过程中, 总是F先消失,剩余一些Fe3C F和A的含碳量相差小
原 因
Fe3C和A含碳量相差大
根据扩散定律也能表示出A向Fe3C和F推移的线速度, 其结果是:A与F界面的推移快于A与Fe3C界面的推移。
母相的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固态相变特征之一) 原子排列的不完整性或不理想状态 晶体缺陷? 5 对相变有利的因素
Fe3C
Fe3C
一、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A长大:(以在相界面形成的A晶核为例)
A内部,碳原子分布不均匀的,记: C F(α)和A(γ)的界面处的含碳量为:
Fe3C和A (γ)的界面处的含碳量为: C c 下坡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