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D.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答案】 C【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韩愈的谥号是“文”,“昌黎先生”是世称。
故答案为:C【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B.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C.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D. “中国梦”“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振兴中华”“互联互通”等短语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 “中国梦”“精准扶贫”是偏正短语,“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是并列短语,“振兴中华”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短语类型。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词性及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 D【解析】【分析】A.“水落石出”一词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C.“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所以年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天命”应在“花甲”之前,故此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 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答案】 C【解析】【分析】A.有误,“古稀”指七十岁;B.有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C.正确;D.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
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 “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 “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答案】 D【解析】【分析】D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前,最好先理顺清楚科举考试中的各种考试制度和名称。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 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转久绝。
”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9.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
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
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示例: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