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答案】 D【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
“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
“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答案】 C【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B“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5.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
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是唐代诗人,其作品《使至塞上》《竹里馆》都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B.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 “这是我的好朋友李华从他的家乡给我带来的一件根雕礼物。
”这句话没有语病。
D. “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有误,“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条件复句。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项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B项有误,正确应是: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C项有误,“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类似的还有“阁下”“兄台”等,而称自己时一般用谦称,如“鄙人”“在下”等。
C.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因》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D. 今日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不再是一条平静的内河,而是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洋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链。
——这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密切关系。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说法正确。
C.“绿色生活,美丽家因”是“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不能用书名号,可以改为引号,表述强调。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合的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判断标点符合使用是否恰当。
解答此题,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正确。
9.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始龀”指六七岁,“豆蔻”指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不惑、知命、耳顺”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故这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古代借指穿廉价衣服的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 普希金的代表诗作有《自由颂》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发展影响很大。
C.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D. 《儒林外史》《水浒传》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答案】 D【解析】【分析】 ABC说法正确。
D.《儒林外史》《水浒传》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但不是历史演义小说。
故答案为:D【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1.国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选做三个)(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学,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2)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过后是什么?(3)古人常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
这句话出自哪里?(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有一部是谁写的?作品名字是什么?【答案】(1)乐曲(2)清明(3)《弟子规》(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结合课下注释或词典对词语的意思总结背诵,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乐曲。
(2)清明(3)出自《弟子规》(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分别为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