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园冶有感

读园冶有感

读《园冶》有感
张越1301030108
《园冶》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也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著作。

其作者计成是明末造园师,能以画意造园。

他“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因此,久资林园。

计成还是一位诗人,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

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理念。

《园冶》原名拟为《园牧》,有经管构制之意。

曹元甫建议改为《园冶》,“冶”原为铸造熔冶,引申为精心营造。

读罢《园冶》,不禁感慨造园技艺的深奥与趣味,下面我选取了几个感兴趣的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是指:因地制宜,根据地基的高低不同,对地形进行整修,比如有些树木遮挡人欣赏美景的视线就要把枝条修剪;园中有溪流就要设法让其流经石上,石水相衬;开辟小径不妨选在偏僻幽静的地方,并使其蜿蜒有致等。

“借”是指:晴川叠翠,古寺飞悬,只要是可见之景,都可借来为我所用。

尽管园林分内外两个区域,但取景不受限制,远景、近景可以相互搭配映衬。

借景的方法可以分作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借景使有限的空间向无限外景中扩展,帮助营造园林的审美意境。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

造园之前,有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相地:踏勘选定园址,对整体布局有个大致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构筑成园。

踏勘主要是观察周围的地势地形和自然条件,并对其进行建筑学和风水学意义上的评估。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山林地优借,城市地欲掩,村庄地野趣,郊野地清静,傍宅地巧用,江湖地借景。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

”中国古典园林的堪舆之说与形式之美是相互交融的。

“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堪舆学把天道运行、地气流转以及人的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套理论。

在建筑选址上,堪舆学讲究“藏风聚气”,一般选择在山环水抱、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立基。

立基之处要求既能进出自由又相对封闭、空间完整均衡。

建筑物朝向必须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以前会觉得这种方式过于迷信,现在看来这本身就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一种反映。

身处山明水秀之中,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佳木,面前是清莹如玉的碧水悠悠,怎能不怡然自得。

“路径寻常,阶除脱俗。

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

园林中的各种路面,不仅起分隔空间、组织路线的作用,还可以提供休闲休憩的场所。

另外,造型不一、风格迥异的路面,还直接构成优美独特的景观。

铺路要与园中的景色相搭配,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若铺地的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则更胜一筹。

中国古典园林中处处都有假山的身影,可谓无园不石,无石不园。

那些被精心搜集用以叠山的石头,在园林中有了生命力,成为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

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

”古典园林建造的最高追求,就是将人的某种情怀,以山水建造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超越世俗的境界里静享自然之美。

这些假山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体现出造园者的性情和品味。

古时造园,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筑群,而是在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

优秀的园林是有性格有态度的,抒造园者之情,表园主人之意,动园中人之心。

汇江河山川,聚古木奇石,演化出人间仙境,终于一园,“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人在园中,园为人所用,我们在做园林设计的时候,应好好考虑人和园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设计上的创造性而忽略人的感受和使用。

古典园林的精髓不会过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尽情的加以运用,建造实用、优美,富有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的园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