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215法,如逆转录PCR 法、巢式PCR 法、单管巢式逆转录PCR 法、实时荧光PCRE 、酶联PCR 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CR 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研究者们还将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应用于结核菌的耐药性测定及核酸指纹分析,在耐药基因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1] 王苏民.应重视结核病的实验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1):769-770.[2] 熊礼宽.结核病实验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熊礼宽,何林,曹开源.变色液体培养基系统快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和耐药性测定[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5):23.[4] 施旭东,刘正华,吴晓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菌群鉴定快速荧光法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2):790-792.[5] 熊礼宽,杨应周,庄玉辉.龟分枝杆菌的实验室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3):183.[6] 熊礼宽.应加强我国结核病实验诊断研究的原始性和实用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8):502.[7] 王苏民.结核病及其实验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3(1):25.[8] Julian E,Matas L,Hernandez A.Evaluation of a new serodiagnostictuberculosis test based on immunoglobulin a detection againestKp-90 antigen.[J].Int J Tuberc Lung Dis,2000,4(11):1082-1085.[9] 朱中元,王海波,刘爱国.抗结核分枝杆菌多种抗原的抗体检测蛋白芯片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4,4(10):452.[10] Chapman AL,Munhanta M,Wilkinson KA.Rapid detection ofactive and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HIV-posite individuals by enumer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specific T cells[J]. AIDS,2002,16(17):2285-2293.[11] Tortoli E.Impact of genotypic studies on mycobacterial taxonomy:the new mycobacteria of the 1990s[J].Clin Microbiol Rev,2003,16(2): 319–354.[12] Cole ST,Brosch R,Parkhill J.Deciphering the biolog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rom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J]. Nature,1998,393(6685):537-544.[13] Parbhakar S,Mishra A,Singhal e of the hupB gene encodinga histone-like protein of 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as a target for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tuberculosis and M.bovis[J].J Clin Microbiol,2004,42(6): 2724–2732.[14] 单万水,单金岚,詹能勇.DNA 芯片快速检测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rpoB 基因突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701.[15] 刘洋,王苏民,郭艳玲.反向斑点杂交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poB 基因突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5):356.肝癌的微波消融治疗现状及进展张 强(广东医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3)【关键词】肝癌;微波消融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15-0215-03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肝癌年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措施。
但由于起病隐匿,我国肝癌患者约70%在发现时为晚期[2]。
有报道表明,肝癌患者中有肝炎病史者占63.8%,其中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者占84.2%,合并肝硬化者占88 8%[3]。
能手术切除的不足20%[4]。
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脏器,为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CLM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5]。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6]。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国外的统计表明,约55%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会发生肝转移[7-9]。
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
令人遗憾的是,在确诊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只有10%~25%的患者适合手术治疗[10]。
其他比较常见的发生肝脏转移的肿瘤包括乳腺癌、神经内分泌瘤、胰腺癌、胃癌、黑色素瘤[11]。
目前,对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则多采用以局部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
不可切除肝癌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介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等。
近年来微创技术层出不穷,从早期的TACE 、无水酒精注射到近年来的微波、冷冻、射频、高功率聚焦超声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不仅是肝癌治疗重要的补充,而且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治疗环节[11]。
其中以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为主的热消融方法由于损伤小,适应症宽,近期疗效明显,已广泛应用与临床治疗[12]。
1 微波消融的原理微波是一种频率为300MHz~300GHz 、波长为1mm~1m 范围的高频电磁波,临床上常用的微波频率为450 MHz 、915 MHz 、2450MHz [13]。
微波肿瘤治疗消融原理在于在肝癌组织内导入天线,经微波辐射后,可使组织中带电离子和水分子振荡产生高热,局部组织因受热引起温度升高,可在局部产生由中心向外周递减的均匀分布的温度场,中心温度可达145℃以上,而当组织达到一定温度(45℃),细胞中的蛋白质即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引起组织凝固坏死,将癌瘤杀灭。
微波消融术治疗肿瘤是就是利用热度效应,对肿瘤患者进行局部加温治疗。
因肿瘤组织的耐热性下降,可选择性损伤肿瘤组织,产生彻底的凝固性坏死,同时可使肿瘤周围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
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14]。
2 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微波消融技术应用于肝脏外科的报道,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Tabuse 等用于肝切除的凝固止血[15,16]。
相对与射频、冷冻等消融技术,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是一种更新形式的治疗手段。
有研究表明,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射频消融相似,二者消融范围、远期疗效、并发症、局部病灶残留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其二者远期生存率的比较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
1994年Seki 等报道了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将微波电极植入瘤体内凝固治疗直径≤2.0cm 的216• 文献综述 •小肝癌[17]。
然而目前的微波消融的应用已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完全消融一般用于单发肿瘤直径≤6.0 cm,多发肿瘤≤3个且每个肿瘤直径≤4.0cm,无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
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梁萍等报道288例肝癌患者477个肿瘤经皮微波消融的临床资料,肿瘤大小为1.2~8.0cm,患者随访5~106个月,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0%、82.0%、72.0%、63.0%和51.0%。
董宝玮等在超声引导下对216例直径≤5.0cm原发肝细胞肝癌患者共275个肿瘤灶进行微波消融治疗,95.64%的肿瘤呈完全灭活,患者l、2、3、4和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87%、88.81%、80.44%、74.97%和68.63%,1、2、3、4和5年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0.01%、32.04%、39.57%、44.97%和52.90%[18]。
在治疗肝转移癌方面,微波消融主要用于大肠癌肝转移。
Takashi Shibata等在3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随机行腹腔镜微波消融(14例)和传统手术治疗(16例),其中手术组l、2、3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1%、57%、14%,微波消融组为69%、56%、23%[19]。
3 微波消融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微波消融治疗在肝癌原位灭活的同时,减少甚至解除了肿瘤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提高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水平。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及肿瘤局部免疫状态低于常人,外周血中NK细胞、CD4+T细胞数量减少,抑制性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CD4+/CD8+比值倒置,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显著升高,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cells)、白细胞介素2(IL-2)等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
微波消融治疗后NK细胞活性及CD4+/CD8+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D4+数目明显增加[20,21]。
据以往研究结果报道,热效应诱发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热效应与免疫刺激相关假说:热疗后变性坏死的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
②体液因子相关理论:热效应破坏或解除了肿瘤细胞分泌的封闭因子、抑制因子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机体恢复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反应。
③细胞因子理论:高热可以增加瘤细胞的各种生物因子(IL-l、IL-2、TNF-α等)受体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④膜结构相关理论:高热能增加膜脂流动陛,使肿瘤抗原暴露,有利于抗体和补体与抗原结合。
⑤热休克蛋白(HSP)理论:肿瘤细胞加热后可以合成一种应激性蛋白,HSP与多肽形成复合物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自身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HSP是一种典型的自身抗原,已经发现在HSP上的几亿条肽链均具有免疫刺激效果[22,23]。
4 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并发症微波消融术的主要并发症与射频消融术相类似,最常见的包括出血、肝脓肿、胆管损伤、结肠损伤、肝衰竭和晚期并发症针道种植转移[24,25]。
梁萍等总结1136例1928个病灶行微波微波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中较大出血发生率仅为0.08%,肝脓肿发生率0.3%,针道种植转移发生率为0.4%[25]。
与其他消融方法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
5 展 望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方面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已在临床多中心、大组病例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