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滨河路小学
张晓艳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设计者】登封市滨河路小学张晓艳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第89、90页
【课程标准】
1 、经历计算、操作、概括等实践活动,在和同学的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内容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以及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也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了解。

但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 、经历计算、操作、概括等实践活动,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
通过环节一、环节二的1、2、3、4、5 成目标1
通过环节三的1、2、3 达成目标1
通过环节二的4、5 、7 达成目标2
【学习过程】
环节学习过程提示
一、互动引入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张纸,老师把
它对折,再对折,现在展开你想了哪些分数?
生:
4
1、
4
3…
师: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几,像
4
3里有几个这
样的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都是
4
1,
4
3里有3个
4
1。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分数单位是
4
1的分数?
指名学生发言。

师:大家说的可真多呀,这些分数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
生:分母相同。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设计意
图:兴趣
是最好
的老师,
通过既
复习了
已经学
过的分
数单位
的知识,
又激发
了学生
的学习
热情。

(一)出示第89页例1
二、动手操作
形成理论 1.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

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
3.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4.指名汇报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1
8
+
3
8
=
4
8
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请同学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吧。

(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教师巡视参与,
对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和指导。


5.展示交流。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上面的算式补
充完整:
1
8
+
3
8
=
1+3
8
=
4
8
=
1
2
(张)
方法1:用画图的方法从图上看结果。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上用不同的颜色涂
色。


方法2:说算理。

3
8
是3个
1
8

1
8
是1个
1
8
,3
先让学
生独立
完成加
法的计
算,再用
自己喜
欢的方
法验证
计算结
果,并展
示交流。

在学习
加法基
础上让
学生独
立计算
减法,阐
述算理,
培养学
生的迁
移类推
能力。


个18 加上1个18 是4个18 ,也就是4
8 。

6.计算结果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提醒大家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即时训练: 51+51= 72+73
= 107+10
1= 3、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
师:刚才大家完成的都不错,现在大家能独立
解决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这个问题吗?
(1)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2)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83— 81= 8
13 = 82= 1
2 (张) 指名说一说你的想法。

观察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

(学习提示:观察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全班交流。

师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算
式、小组
交流等方法总结出同
分母分
数加减
法的计
算法则,
培养学生了的合作交
流、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运用知识
延伸迁移 1、计算
9
2+
9
5
13
2+
13
5
16
5-
16
1
20
7-
20
3
2、填一填
12
7-
12
1=()
12
1+ ( ) =
12
7
( )-
12
1=
12
7
()
15-
()
5=
()
10
3、
20
17-
20
3-
20
9
14
1+
14
5+
14
3
1-
19
17-
19
2
通过让
学生完
成计算、
叙述算
理,既巩
固了知
识,又让
学生感
受到学
习数学
的快乐。

四、反


升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