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ARM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ARM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设计

本文选择飞思卡尔公司的硅电容加速度传感器 MMA7260。它具有信号放大调理、低通滤波和补偿功能。该 器件的零加速度偏置、满量程范围和滤波特性均由制造厂家调 定,不需要外接无源元件。由于该传感器制作工艺上的高集成 度和可靠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外界的干扰。MMA7260直 接采用Ic集成封装,可直接焊在PCB板上,调试方便。
图3点火触发电路原理图
2.3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Cortex—M3内核处理器简化了软件开发环境。
针对LM3S1138等一系列的微控制器,TI官方免费提供了基 于C语言(符合ANSI C标准)的驱动库,它包含了众多固件 函数库,对每一个外设都有相应例程,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应 用需要进行修改和移植。因此在软件编程时,无需汇编程序的 软件管理,完全可以用驱动库C语言函数进行编程开发。开 发应用程序时,利用驱动库的例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不仅程序 编写方便,而且代码简洁且可读性强。对编写大型程序而言, 采用驱动库能增强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维护成本。故本 系统软件程序利用TI公司提供的驱动库例程进行模块化程序 设计,把整个系统程序分为若干个小程序或模块,分别进行 独立设计、编程和测试。最后将各模块构建一个完整的工程,
LM3S1138处理器内置8通道10位ADC,采样速率可达 1M/s,精度足够用于安全气囊。传感器测得加速度后,从相 应的输出管脚输出电压值。通过LM3S1138处理器内置的 ADC对电压值进行模数转换,再存人到软件设定的数组中。 加速度测量电路的硬件原理图如图2所示。
本系统只使用MMA7260三轴加速度传感的X和z两轴 来进行水平方向的碰撞判断。X轴方向测量汽车正面碰撞的 加速度,Z轴方向测量汽车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当汽车高速驶 过沟、坎路面时,会导致传感器即使在没有发生碰撞的情况 下,也产生较大信号。此信号叠加在低速碰撞的碰撞波形上, 导致微控制器误认为高速碰撞,进而发生误启爆n]。鉴于此, 当汽车z轴(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加速度时,无论X轴方 向加速度如何,安全气囊均设计为不启爆。避免了因为汽车高 速驶过地面路障时,安全气囊引爆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增 强了路面抗干扰性。 2.2.2点火触发电路
由于气囊气体发生器的点爆时需20mA电流脉冲。若直接 用LM3S1138的I/O口输出高电平进行引爆,驱动过小,无法
满足要求。系统选用电磁式继电器,在LM3S1138输出口的控 制下可驱动大功率的负载。由于继电器会产生较明显的干扰, 故在继电器周围加抗干扰电路的同时与光电耦合器配合使用, 使得处理器与触发电路光电隔离。当碰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对 身材过于矮小的成年人或儿童不但没有保护作用,引爆的巨大 冲击力甚至会将其弹死。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点火和智能化点 火,系统在触发同路上设置一个座位压力感应装置。如果有成 年人人座,则装置闭合,点火电路可正常工作。相反,如果装 置断开,则表明无人入座或只有矮小成年人或儿童入座,触发 电路不能形成回路。此时,即使汽车发生碰撞且算法发出点火 信号,安全气囊也不爆破。这样,既防止在无人入座的状态下 引爆气囊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又避免了气囊对矮小成年人和儿 童造成的伤害。点火触发电路的原理图如图3所示。
关键词:ARM Cortex—M3内核;微控制器;安全气囊;控制系统
Automotive Airbag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controller with ARM Cortex~M3 Kernel
GUO B01,Guan Juhual,Li Jie2
(1.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9,China; 2.School of Power and Energy,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high—volume computing and high real—time features of automotive airbag control system,a design based on the microcontr01ler with ARM Cortex—M3 Kernel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Industrial—grade 32一bit high—performance microcontroller LM3S1 1 38 based on ARM Cortex—M3 core with embeded uC/OS—II operating system and blasting algorithm based on moving integration window 8re used tO built the automotive airbag control system.The modular design method which use Tl's official driver libraries greatly re— duce the development cycle.As the LM3S1138 microcontroller integrates a number of peripherals and has a wealth of i/o ports,this system has high integration and strong expandability.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accurately control the best ignition time of the air bag, which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本系统微处理器选用TI公司基于ARM Cortex—M3内核 的LM3S1138工业级微控制器。其工作温度范围是~40~ 85℃,并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可应用于汽车电子 领域¨]。
2 系统工作原理与设计
2.1 系统的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自检电路、触发电路、
万方数据
中华测控网 chinamca.corn
气囊控制系统可分为机械式、模拟电子式和嵌入式3种类 型。对于机械式和模拟电子式控制系统,由于硬件的局限,灵 活性受到很大限制,应用日益减少[1]。新一代的气囊控制系统 均为带微控制器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嵌人式控制系统的控制算 法由软件实现,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并具有记录事故 数据和与上位机进行通讯的功能。
摘要:针对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实时性要求高、运算量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ARMCortex—M3内核微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方案 选用基于ARMCortex—M3内核的-I=业级32位高性能微控制器LM3S1138,嵌入“c/os一Ⅱ操作系统,运用移动积分窗爆破算法。构建 了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系统软件设计部分使用TI公司官方提供的驱动库进行模块化设计,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由于LM3S1138微 控制器是片上系统(SoC),集成了众多外设并具有丰富的I/0口,故该系统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及可扩展性强的特点;台车试验和实 车试验表明,系统可较为准确地控制气囊的最佳点火时刻,从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2092·
计箅机测量与控制
通讯电路和报警电路组成,如图l所示。
其工作原理为:上电后,系统进行自检,确定触发电路是
否可以正常工作。若触发电路存在故障,报警电路进行声光报
警,表明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通知驾驶员及时修理。当自检正
常时,通过32位微处理器LM3S1138不断对加速度传感器
MMA7260测得的信号进行采样。当汽车受到一定角度内的高
速碰撞时,系统在经过算法分析确认之后,立即触发气囊包内
的点火器,气囊迅速充满气体,阻挡驾驶员与汽车构件之间可
能发生的碰撞,通过气囊七排气孑L的节流阻尼作用来缓冲吸收
cl
…~
驾驶员动能,从而达到保护驾驶员安全的目的。
第18卷
图2数据采集电路原理图
图1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结构图
2.2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加速度测量电路
中华测控网
chinamca.tom
万方数据
第9期
郭波.等:基于ARM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设计
·2093·
完成应用程序设计。将整个工程分成了主程序、启动任务、定 时采样任务和串行通信任务等4大模块。流程图如图4所示。
— (8)主程序(b)启动任务
3性能试验
目前汽车业内普遍采用的是5英寸(1英寸=2.54cm) 30ms准则来确定安全气囊的最佳点火时刻[5]。在汽车碰撞过 程中,乘员相对于车体向前移动5英寸时刻的前30ms是气囊 的最佳点火时刻。其依据是大多数已系好安全带的轿车乘员与 转向盘之间的间距为12英寸,气囊充气后的厚度为约为7英 寸,气囊从点爆到充满气体的时间为30ms。当气袋充满气体 的时刻乘员恰好与气袋接触,气囊保护作用最佳。若气囊点火 过早,当乘员接触到气囊时,气囊已泄气,起不到保护作用。 当气囊点火过晚,乘员由于惯性前移,气囊会把乘员打伤甚至 致死。所以最佳点火时间是设计安全气囊控制器的关键。而本 系统利用积分窗算法和ARM Cortex处理器相结合,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试验结果和该准则基本吻合。 3.1台车试验
汽车的安全气囊要求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检测到汽车碰 撞事故的发生并控制气囊启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安全 气囊控制系统的微控制器运算能力强、I/O口充足。基于此, 选择高性能的32位微控制器,研究并开发出较为实用的汽车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文在对国
收稿日期:2010一OZ一23;修回日期:2010一04一03。 基金项目:南昌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8YKY一004)。 作者简介:郭波(1981一),男,山东沾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 事嵌人式系统方向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