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综合检测试卷一(教师版)参考答案姓名:班级:分数: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
卷面满分9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B )A.雾霾.(mái) 档.案(dàng) 庇.护(bì) 并行不悖.(bó) B.角.逐(jué) 瞭.望(liào) 氛.围(fēn) 博闻强识.(zhì)C.便笺.( qiān) 贮.藏(chǔ) 剽.窃(biáo) 舐.犊情深(shì) D.熨.帖(yùn) 罢黜.(chù) 龋.齿(qǔ) 气喘吁吁..(yū)解析:A并行不悖.bèi C便笺.jiān 剽.窃piāo D熨.帖 yù气喘吁吁.. xū x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A.熨帖煞风景老羞成怒文武之道,一张一弛B.暧昧黄梁梦惹是生非有志者,事意成C.针砭荧光屏委屈求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D.摸仿闭门羹得陇望蜀曾经沧海难为水B.黄粱梦有志者,事竟成C.委曲求全D.模仿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1)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___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2)伪制紫砂壶_____,即冒仿名家产品,在新壶上直接冒刻上名人的,是作伪手段之一。
(3)他不愿意再跟他们谈下去,就_____走了。
A.何况款式借口 B.况且款式借故C.况且款识借口D.何况款识借故况且、何况: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况且,多用于肯定句;何况,多用于疑问句,何况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与前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
款式:是样式、格局的意思。
如:“这套家具款式新奇,很受顾客欢迎。
”款识:则是指钟鼎等器物上所刻的文字。
“款,刻也。
识,记也。
”作伪者是就壶上所刻的文字弄虚作假;也就是说,是用冒刻名人题记的手法以抬高壶的身价来欺骗珍藏者。
可见冒刻的是名人的“款识”而不是“款式”。
"借故"和"借口"都有以某种事由为托辞的意思,但两者的词义和用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借故"比较单一,只作动词,意为假借某种原因。
其所借之"故"只是虚晃一枪,而不必坐实。
如:“他借故走了。
”这"故"究竟是什么,无需知道。
借口:1.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
例如:不能借口快速施工而降低工程质量。
2.假托的理由。
例如:别拿忙做借口而放松学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班主任请几位家长来开座谈会,王洪和赵明的家长同时来到学校。
有歧义B.经过分析、考察、总结,他终于整理出一份具体有科研价值的文章。
语序不当C.通过对变异和正常老鼠大脑及行为的比较,科学家就可以确认那些被破坏的基因所具有的作用。
D.这种事情只有他才能做得出来,他的为人对我来说太熟悉了!主客倒置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A.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
B.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C.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反映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的心理。
D.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
6.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D)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代,把"朱门"借代成王公贵族人家;对比,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穷人和富人生活现状的极大区别)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借代、对偶,"锦鳞"借代鱼)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比拟、对偶,“银蛇”“蜡象”两个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D项比喻 ABC借代)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B.《我的母亲》作者是老舍,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C.“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至隋唐,小说创作盛行,至宋代,小说发展成为传奇。
D.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居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解析:小说盛行于明清时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0题。
材与不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①。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②而烹之。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曰:“周③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天年: 自然寿命。
②雁:鹅。
鹅由雁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
③周:庄子姓庄名周,古人自称时称名。
8.指出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A.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童仆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B.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故:原因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C.先生将何处处:地方。
处置、对待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D.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终:尽,全。
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9.指出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庄子行于山中于:介词,在多于南亩之农夫于:介词,比庄子行走于山中比田里的农夫还多B.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而:连词,表转折则群聚而笑之而:连词,表修饰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B.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以:因为天将以酬长后者以:用,即“用这种方式”。
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老天要酬报那些忠厚的人D.舍于故人之家之:助词,的。
以弱天下之民之:助词,的。
留宿在朋友家中。
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10.下列各句项中,与“庄子行于山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状语后置句庄子在山中行走。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B.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第Ⅱ卷(综合题,共30分)二、综合题(本大颜共7小题,共30分)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12.请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4分)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
答:难道我们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吗?13.仿写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4分)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解析】修辞方法、句式都是限制。
修辞方法必须用暗喻修辞格,仿写句①,必须用假设的句式,必须是乐观积极的态度。
仿写句②,要写出风和某事物的关系,要写出风的消极作用以体现悲观。
“悲观者说”、“乐观者说”含有哲理性,既是限制,也是引导。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6分)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解①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②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③浥(yì):润湿。
④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⑤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赏析:《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此诗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送别营造了什么氛围?(3分)一场恰到好处的朝雨过后,天宇清朗,道路洁净,客舍青青,杨柳翠绿,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送别营造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氛围,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2)“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细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这一劝酒的细节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切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如此,则把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表现得更深远、悠长。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两块面包的存款。
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美]欧·亨利①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
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都已结了婚。
②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
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