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模式的转变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实施已两年有余,为了解广大物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了解物理新教材使用的基本情况,市教科院结合高三视导,组织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自2007年10月起,采取开会、上研究课、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和调研,对本市各类学校的新教材实施及课堂教学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现将有关情况简单总结如下: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研的高中学校有46所,其中省示范性高级中学19所、其它普通中学23所、社会办学6所,共听课102节。

调研听课的100位教师平均教龄约为10年。

教龄分布最多的两个年段是3年和4年,分别占13%和14%。

老教师相对较少。

二、新教材实施基本情况市教科院为指导各校新教材的使用,各学科成立了由3----5位特级或高级教师组成的新教材实施指导小组,在新教材实施前,我市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学习、培训活动,有70%左右的教师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培训。

培训后教师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了解新理念”和“了解教材的变化情况”部分县(市、区)教研室也相应成立新教材实施指导小组,直接指导所属学校的备课及教学活动,如浏阳市教研室,教研员经常到本市各校参加高中物理备课活动,在教研员的带动下,认真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并积极应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研究、情景设置、方法探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雨花区稻田中学在张新卫校长带领下,以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为试点,积极推动全校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全市多数学校对本轮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使用都很重视或比较重视,特别是四所名校比一般中学更重视。

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作出了积极响应,成立了新教材实施指导小组,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组织备课组对高中物理新教材逐章进行讨论,提出知识点落实具体要求、统一教学进度与难度、尝试探究性教学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学校的领导比较重视这次课程改革及新教材的实施,为课改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点也从教师哪儿得到了验证。

另外,37.2%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实施新教材,关键是要“业务能力强”,这点也说明教师认识到个人业务素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及教改现状1.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从调查中发现,有82%的教师认识到“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很大改进或有一定改进”,有68.6%的教师清楚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比原教材“有很大提高和有一定提高”,在调研活动中,还就“你对新教材的认识”这一问题,与物理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半数以上(56.6%)的教师认识到“教材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这从调研听课中也有了一定的反映。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难度及进度把握较为合理,教学进度基本上能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

这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调动学习积极性。

但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理解不足,理解深度不够,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对课本知识的落实做得比较扎实,对教材中“育人功能”重视、挖掘不够,教材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的体现、各种学科能力的培养等做得欠缺,如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展示、研究问题思维的暴露、处理问题方法的培养等。

在具体使用中,93.9%的教师对新教材感到“比较适应或基本适应”,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实施新教材首先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处理好学科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关系。

同时,大多数(85%)教师反映,全新教学理念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大大增加,工作量也“增加很多或有所增加”。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化费时间最多依次的是“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确定”和“物理实验准备”三方面。

这几点也反映出新教材能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可和接受的,但实施起来还有相当的困难。

2.课堂教学模式各类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在积极地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利用实验进行探索,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过程操作、现象观察、问题分析、结论得出这一过程来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挥,以达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师大附中、田家炳实验中学等学校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已充分体现出“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优越性。

转变教学观念、开展研究性学习,虽被教师们有所接受,教学中也在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调研听课的102节课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问题和探究为主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仅占26%;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占44%;介于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占30%,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仍占较大的比例,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从问卷调查中可看出,能“坚持每周一次以上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的仅占33.3%,大多数(62.7%)是“偶尔采用”。

3.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作为新课程计划的最新内容--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少数学校已做得相当不错,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处于观望状态。

(1)只有少数示范性高级中学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

如长沙市一中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学校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管理的条例和措施。

通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来校做辅导报告、理论学习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定期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备课指导,提出了供教师参考的课题及指南。

椒江一中物理组的学科课题研究更是富有特色,从趣味性小实验到小课题研究,发展到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小课题研究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小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又是与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的。

(2)另有少数学校只在部分学生中进行。

如稻田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以教材中某一学习内容为中心,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然后根据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向全班作出阐述,其他组可对该组的阐述的问题进行发问,教师适时作出评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事实证明,该校研究性学习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显超过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也明显超过其他班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有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这类学校占被调研学校的大多数。

由于教育观念的惯性、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尝试与体验、缺少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技术培训,以及尚末一个客观的统一评价标准,使得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在大多数普通中学难以起步。

四、新教材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1.教师教育观念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二次培训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材的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不太注意全面把握和理解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即使用了新教材,也还是会“穿新鞋走老路”。

在与教师交流中,教师们在口头上都认同新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利,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敢放手参与课改实践,若要他们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一时比较困难,主要是:(1)教师从事教学已多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加上教师原来使用的教学方法,应付当前的各种考试已检验还是比较有效的;(2)让学生体验实践,通过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费劲,短时间教学效果又不明显,不如直接灌输来得快;(3)受高考压力。

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高考考不好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在观念上谈不上有根本的转变。

学校领导和教师更乐意于苦教苦学,加班加点,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代价来提高教师们认为的教学质量。

2.教师缺乏探究学习的尝试与体验。

探究学习,属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探究学习的尝试与体验,以及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技术培训,在实际开展探究学习时,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以致难以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尝试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起点过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使得探究活动难以正常展开;(2)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加之缺少有效的监控方法和反馈措施,使得探究的过程混乱无序;(3)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思想负担,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来说更大了,思维也更活跃了,其带来的不良结果是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提出或回答中,有很多是不够严肃的、欠科学的。

大班额问题,是难以开展有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又一个问题。

许多教师们反映,现有条件下,一个班里学生太多(尤其是示范性高级中学),很难在课堂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更难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教学。

3.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还没能统一起来在调研中,教师们还比较集中地谈到了评价问题。

教师普遍反映, 当前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更多看学生考试的分数,使教师不敢放手参与课改实践;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当前的评价体系没能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完全统一起来,新教材的实施缺乏保障。

如在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或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既费时费劲,短时间的学习效果又不明显,加之尚未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使得“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难以有效的开展。

至今,仍有不少教师担心,如果评价体系不变,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将无法真正落实下去。

五、研究与对策1.呼唤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原先的教学模式中去,这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来说尤其艰难。

新教材处处体现着新理念、新观念和新创意,这与原先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反差。

改变教育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他们放弃某些“成功的经验”,去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在实施新教材方面,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情况下,更要依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与创造,这不仅需要付出,更是重新塑造自我。

比如教材难度降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自身所储备的知识能否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观念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自己探索,教师如何引导与调控?……面对这些新的课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精神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将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保证不折不扣地落实新大纲和新教材。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

集体备课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

尤其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不失为一条捷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