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建安抒情小赋的文学价值姓名:蒋程安学号:200440101559 指导老师:李洪亮摘要:作为两汉主流文学形式的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其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大赋渐渐向抒情小赋转变。

到了建安时期,则形成了以抒情小赋为主的创作高潮。

比如曹植赋,除8篇仅存数句而无法详勘内容外,现存44篇,骚体赋2篇,散文大赋1篇,而抒情小赋却有41篇。

这时期的小赋相对于汉大赋来说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对象上的转变,二、人性的回归,三、形式上的灵活风格,四、艺术风格——楚骚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抒情小赋建安时期文学价值赋是两汉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到了东汉末年,赋体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

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则成了赋创作的主要形式。

所谓的抒情小赋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赋体,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汉大赋兴盛的同时,小赋已有所发展。

这些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或借物抒情,或序志述行”。

[1]刘勰曾评价这类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

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2]汉代的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既吸收了屈骚浓烈的抒情性,又去掉了其中纷沓繁密的想象,语旨清俊明丽,篇幅也相对短小,结构简朴,句法则与汉大赋的骈散结合有所不同,明显地趋于对偶整齐。

在汉代,抒情小赋虽已兴起,但作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仍然是大赋。

到了建安时期,铺张扬厉的大赋才为抒情小赋所取代,篇幅明显的缩短,像汉代“古赋”那样的长篇巨制已经少见了,本文拟就建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文学价值作一探讨。

一、产生的原因要了解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兴起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弄清“建安”这个文学概念,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但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时期”实际上要略长于此,建安文学通常指汉末到魏初这段文学时期,上可追溯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下延伸到魏黄初十年,即230年前后的四十多年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这段时期就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典型的代表是“三曹”、“七子”。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围绕在曹氏集团周围,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众所周知,东汉中叶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导致局势日趋混乱,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迭相掌权,他们相互倾轧、杀戮,作恶多端,豪强地主的势力也日益膨胀。

到东汉末年,社会一片黑暗,是非颠倒,民不聊生,经济萧条,邪恶横行,终于在中平元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各豪强集团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乘机壮大自己,形成了各自割据的势力,汉代也名存实亡了。

动乱中,文士们的生存成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时常感到朝不保夕,比如孔融死于政治斗争之中,杨修也是如此。

所以此时社会上既缺乏汉大赋中出现的歌功颂德的对象,而作家也难有唱赞歌的心绪,故而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去写洋洋数千言的鸿篇巨著,因而抒发人们性情描绘周围一草一木的抒情短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的繁荣除了上述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建安以前小赋的创作已有所发展,这为建安抒情小赋的发展作了铺垫。

汉大赋繁荣的时期,小赋已有创作,东汉末年出现了不少抒情小赋家,如:张衡、赵壹等。

其次,东汉末年,垄断了两汉300多年的儒学已走向崩溃,迅速地衰弱,而此时的士人们也由于找不到精神的依托,心中尤其苦闷,所以此时的赋家对周围的事物尤为敏感。

如对“夕阳”、“苦草”的描写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特别多。

他们更倾注于内心感情的抒发,更倾向于表达个人主观的情绪。

同时,屈赋传统的影响亦不可忽视,正如马积高在谈赋的起源问题时说:“骚体赋源于楚辞,散体文赋源于诸子问答体和游士的说辞,诗体赋源于《诗经》。

”[3]而骚体赋本身就有很大的抒情性,可以看出,屈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安抒情小赋繁荣局面的到来。

二、文学价值建安时期的抒情小赋在赋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抒情”这一特点,得到了众多赋家的赞扬。

除了“抒情”这一特点外,与以前的汉大赋相比,它更具有文学性。

下面就它与汉大赋的特点作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一)、描写对象上:由汉大赋的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至建安抒情小赋的一事一物的转变汉武帝时,国家空前强大,汉大赋得到了发展,并成为两汉的主流文学样式。

此时的著名赋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董仲舒等。

汉大赋是适应此时客观社会现状的,它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出了汉帝国繁荣、强盛的一面。

与汉大赋相比,建安抒情小赋更注重作家周围一事一物的描写。

据曹植亲手编订的集本《前录自序》中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虽触类而作,然芜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

”[4]现综观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的《陈思王集》、清人丁晏《曹集铨评》、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陈王植集》,存赋54篇(包括残篇)。

其中咏物赋17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咏物赋中主要有咏动物类、咏植物类、咏珍奇器物类等,其典型的咏物赋作如:《橘赋》、《槐树赋》、《鹦鹉赋》《蝉赋》、《神龟赋》等。

由此可以看出,建安时期赋的描写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汉大赋的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至建安抒情小赋的对作家周围一事一物的描写。

(二)、人性的回归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人性?所谓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

例如爱情、亲情、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等,它具有历史的普遍性。

人性是与个人感情紧密相连的,而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则是最能体现人性的。

在两汉,人们受儒家传统精神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出仕精神,因此个人情感被压抑了,故而汉大赋中很少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的往往是国家的强盛、帝王出行的盛况等,所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意识,如对国家、社会的看法等。

此时的大赋往往是客观的铺述,少有个人的情感。

比如写山川,宫廷时,大赋中只是机械地描摹其外表,有时连山川的面貌也是模糊的,给人的印象只是一座抽象的山,把它放在长安可以,放到其他地方也可以。

再比如打猎,也看不出作者的爱憎和感情,只知道一些士兵奉皇帝之命去围捕禽兽,他只告诉读者:有一群勇猛的士兵抓住了不少野兽,以此炫耀帝王出猎的盛况,仅此而已。

而建安抒情小赋与此大不相同,抒情成分增加了,抒情的范围扩大了。

比如曹植的《洛神赋》: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之道殊”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在这篇赋中作者对洛神的外形神貌和风韵气度都的作了具体的描写,赋中写到她的身体、长相、穿着打扮,还写到女神活泼可爱的一面“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5]再如王粲著名的《登楼赋》,也充满激烈的感情波澜。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发个人感情都是如此。

比如:“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6]简简单单26字,既写出了周围的环境,又道出了作者的情感——愁。

总之就抒发情感而言建安抒情小赋与汉大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注重个人情欲的描写。

如果说汉代的体物大赋主要表现为:“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汉代主流意识,那么建安抒情小赋则主要承担起抒发作者一己之情的任务。

《孟子》中曾说:“食色,性也。

”所以人们很早就看出“衣食男女”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

在儒学独尊的时代,男女关系特别是涉及到情欲时,人们是很难越过儒家思想禁锢的,就更不用说反映到作品中了。

而在建安时期描写男女私情和情欲方面的作品很多,而且大都反映在抒情小赋中。

比如杨修、王粲和陈琳都写过《神女赋》,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神女”现象。

如杨修的《神女赋》写道:“嘉今夜之幸遇,获帷裳乎期同。

情沸踊而思进,彼严厉而静恭。

”看到神女的美貌想欲行欢娱之事。

作者这样写是很大胆的,也可以说是作者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王粲的《神女赋》中也有这样的情感流露:“彼佳人之难遇,真一遇而长别。

顾大罚之淫愆,亦终身而不灭。

”这里神女的美貌情态使作者性情激荡。

这些内容似乎有些庸俗,但并不是真的不堪入目、十分庸俗的东西,而是最能体现个人真实本性的作品。

综上所述,体现人的本性是建安抒情小赋不同于汉大赋的又一个特点。

(三)、形式上的巨大转变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7]又云“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8]用以概括汉大赋的特点,这就是说汉赋着力于描写客观事物的声貌,而且写得很成功,就像雕刻绘画那样惟妙惟肖。

汉大赋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在形式上更是变本加厉。

到了建安时期,赋的这种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篇幅短小、语言清丽自然。

比如王粲的赋,虽然也夸张,但不唯奇,基本上不堆砌奇僻的字,不故作深奥,如在《打猎赋》中,王粲叙述打猎的情景,虽然有点夸张,但让人感到是真实的,如果让司马相如写的话,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上林赋》是大家熟悉的,当他写到所获时,几乎把字典中有关野兽的字都收进赋中来了,人们倘不是为了科研,仅仅是为了欣赏是很难读下去。

同是打猎的赋,王粲的赋读起来让人有轻松愉悦的感受,两种赋体给人的感受不同。

总之抒情小赋较之汉大赋在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篇幅短小,由洋洋几千言的大赋变为短短数十字的小赋,如应瑒的《征赋》,全篇仅有十六句,通体结构完整,并无短缺。

而汉大赋则不同,它铺张扬厉、长篇巨制;堆砌奇字,罗列一大堆鸟兽草木之名,用以描绘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读之令人感到生涩难懂,如同嚼蜡。

2、抒情成分的增加使作家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到了周围的景物与个人主观情感的关系,做到了情景结合、情景交融。

如王粲的《登楼赋》最成功之处就是做到了情景结合、情景交融。

3、前面讲过抒情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比如阮瑀的《止欲赋》:“历千代其无匹,超古今而特章。

执妙年之方盛,性聪惠以和良。

禀纯洁之明节,后申礼以自防。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把诗与赋绑在一起,舍弃二者的区别,用“丽”字来概括其共同的特征。

[9]可见,主观上曹丕把诗、赋看得很近,不仅如此,曹丕的一些赋也显示了诗的特征。

所以,建安抒情小赋以其篇幅短小,抒情成分多,摆脱了汉大赋繁冗迁缓、雕琢堆砌、艰深难识的弊病,从而把抒情小赋推向了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

(四)艺术风格上:气格遒上、意绪绵渺的悲观基调——骚赋传统的回归在建安赋的研究发面,刘熙哉曾说过:“建安名家之赋,气格遒上、意绪绵渺,骚人情深,此种尚延一线,”又云:“《楚辞》风骨高,西汉赋气息厚,建安及由西汉复于楚辞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