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三
经验证明为正确的东西,应该得到不厌其烦的一 再强调)
3、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
只有当亲社会的行为带来的报酬高于成本时,才会 产生亲社会行为。 [纯粹的自私或是否是交换, 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问题 ]
4、移情的解释 [恻隐之心]
移情——设身处地地以他人的方式感受事件和情绪 的能力。 移情-利他假设——当我们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移情时, 会试图作出纯粹的利他行为,不管我们是否会得 到什么。(相反,如果没有移情,则社会交换就 开始起作用)
• 组织行为学的人际关系研究:
即组织内的互动,如内部决策、领导行为、士气激 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团体中的小群体等,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沟通与说服提高组织绩效
• 人际关系的本土化研究:
作为社会资源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地位 潘光旦等关于伦的研究 当代关于人情、面子、关系的本土化讨论
二、人际关系维度与中国社会中的 人际关系类型
解体:对关系不满意
阀限:“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个体层面阶段:
关注伴侣的行为 测算伴侣的行为是否适当 描述并评估这段关系中的消极方面 思量推出关系的成本 测算替代选择中的积极方面 面对“爆发或沉默”的两难选择
阀限:“我应该选择分手了”
两个个体间层面阶段:
面对“爆发或沉默”的两难选择 面对伴侣 对“我们的关系”进行协商和讨论 尝试关系的修复和妥协 测算退出关系的成本或是减低双方的亲密感
三、亲密关系的结束
• 一些数据:美国的离婚率达到现行婚姻的50%,这一水平
已经维持了20年(2003) 北京的离婚率达到50.9%,民政部日前公布一组统计数 据,去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834.1万对,比上年增加22.7万对; 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加28.2万对,增长21.2%, 其中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99.5 万对,比上年增加30.4万对, 增长44% 。 我国目前离婚率上升很快。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79年 离婚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离婚率 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北京2003年 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已经超过40%。
• 关系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的社会渗透理论[交往的广度与深度]—— ①定向阶段:选择性注意及常规性互动 ②情感试探阶段:带情感的自我表露 ③情感交流阶段:开始涉及私人问题 ④稳定交往阶段:知己阶段,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 空间、情感、财物等
• 关系疏远的因素:
①空间的分离;②结交了新朋友;③因为自己或对 方的原因而不喜欢对方的人格特点;④交换失去 平衡;⑤嫉妒或批评;⑥第三者原因;⑦泄密; ⑧不遵循需求原则;⑨没有表现出信任、积极肯 定、情感支持等行为等
[一言以蔽之:关系是一种资源,呈现差序格 局的结构]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 社会测量法:[见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 • 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
人际交往类型的测验 [如主动性、支配性、规范性、 开放性等] 人际关系能力的测验 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人际关系的改善(平衡理论、沟通理论、T组法)
附:
阀限:“我是认真的”
社会层面阶段:
与伴侣就分手的问题进行协商 在朋友、家人和其他人中间开始关于分手的闲谈或是讨论 构造公共环境中有关“挽回面子”和“责难”的故事与叙述 思量并面对朋友、家人和其他人的反应 寻求调解团体
阀限:“现在一切都完了”
再回到个体层面:
从事“让爱已成往事”的种种活动 开始反思和回顾:分析“事故”的原因 公开传播自己那个版本的分手故事
在助人问题上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差异?
2、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本能与基因
前提:自然选择偏好那些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基因 [如
以1.05/1.00的优势,14代之后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农 耕社会以来有四五百代,若以1.05/1.00的优势计算, 前者是后代子孙的250000/1的优势,即使只有 1.01/1.00的优势,也造成13/1的子孙数量优势] 中国应该是更明显的,但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中 国这种选择的结果是相反,即自私基因越来越多, 所以,以此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应该限制“社 会”的范围)
“两人一同散步的时候,克利斯朵夫喜欢爬在人家墙上采果子, 一看见什么栅栏上写着闲人莫入的字样,就故意要跳过去。奥 多心惊胆战,唯恐被人撞见;但这些情绪自有一种快感,而晚 上回家之后还自以为英雄好汉。他战战兢兢的佩服克利斯朵夫。 凡事只听朋友安排:他服从的本能不是得到了满足吗?克利斯 朵夫也从来不要他费心打主意:他决定一切,替他分配一天的 时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不容分辩的为奥多定下将来的计划, 象定他自己的一样。奥多听到克利斯朵夫支配他的财产,将来 造一所独出心裁的戏院,未免有些愤懑,可是也赞成了。他朋 友认为大商人奥多〃狄哀纳先生所挣的钱,再没有比这个更高 尚的用途,说话时那种独断的口吻,吓得奥多不敢表示异议, 而那种深信不疑的态度,使奥多也相信了他的主张。克利斯朵 夫想不到这个会拂逆奥多的意志。天生是专断的脾气,他不能 想象朋友或许另外有个志愿。”(第189-190页)
所谓标准美女
二、关系的发展
两种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某种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 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和成本的知觉,其中包 括他们对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关系及从他人那里 得到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不同的人对收 益水平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替代的可能性极其 知觉 ] 公平理论:人际关系中的双方,在人际关系中所做 的贡献和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当时,是一种最愉 快最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的特征
• • • • • • 相互依赖 [情感共享] 共同活动 [往来频繁、长相斯守] 相互融合的自我 交往动机的转变 [共享] 亲密感 [全方位的自我表露] 承诺 [可靠、负责、信任]
二、爱情
1、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元论 :
亲密
(只有亲密是喜欢式爱情)
亲属选择的解释——在自然选择中,那些对亲属有利 他行为的物种或群体容易生存下来。(这种情况在
互利规范的解释:达成互利规范的群体更容易生存 下来,即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人将来帮 助我们的可能性。(中国的政治婚姻、门第婚姻、
财婚基本都处于这种考虑)
社会规范的学习:那些对社会规范学习得最好的个 体更容易生存,或者更适应,而规范中就有帮助 他人的价值观。(Herbert Simon的观点:被人类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
思考:
• 大家是否可以回忆起一些奉献行为?不求 回报的利他行为?是否可以回忆起四川地 震中的那些行为?美国911事件中的那些感 人行为? • 大家如何看待奉献行为?是装出来的?还 是真心的?雷锋行为是否是一个良好社会 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
1、概念: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前者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后者指有利于他人而不图任何报酬的行为,或者 得到的回报小于付出的代价。 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人们会帮助他人?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爱情观
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愉悦感?是否需要学习?是爱 还是被爱?爱就是如何能够得到爱,如何变得 可爱?[后者是我们一般所采取的态度] 爱是一种艺术 学习这门艺术至少包含三部分: 一是精通爱的理论 二是大量的实践 三是认为这门艺术是重要的,甚至是最高旨趣所在
• 关于爱的理论:
分离感—孤独—融合的希望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 感,是分担而不是迷恋,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什么?[就是让出什么东西?就是被剥夺?] 生产性性格的人所谓的给予就是潜能的最高表达[物 质的、非物质的]# 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注重公平 提供帮助-立即回报 无及时回报-被剥削感 不因帮助对方而产生积极情绪
共享关系
注重对方的需求 提供帮助-不立即回报 无及时回报-无被剥削感 因提供帮助而产生积极情绪
关注对方对双方关系做了何贡献 不关注对方的贡献
•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①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 [有被动与主动之别] ②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实际上就是差序 格局的说法,认为分别遵循需求法则、市场法则、 人情法则] ③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 ④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 (阎云翔:《礼物的流 动》)
[在此过程中有风险、有代价。其中会伴
有“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难得到”效应]
3、对爱情的进化论解释:美貌换财富
[中国的门第婚、财婚的演变问题]
4、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
基本假设——人们在婴幼儿时期学会的特定依恋方式成为
成年以后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三种关系类型:
安全型依恋方式——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认为自己是 有价值的、很受人喜爱的特征的依恋方式; 回避型依恋方式——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拒绝,而以 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的依恋方式;(有强烈的愿望,但又 压抑这种愿望) 焦虑/矛盾型依恋方式——猜疑、焦虑
第五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 人际关系的含义:
广义与狭义之分 心理关系: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的某种期待以及基 于这种期待的社会网络
•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
主要是从社会距离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或敌对关 系,尤其是友谊、爱情、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等, 存在忽视人际关系的动态研究及社会文化背景的 研究
• 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 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 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 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如果你的爱没 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 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 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 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卡尔〃马克思
要——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只能与陌生人 交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