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课题实施方案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1)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需要。
(2)有效课堂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3)《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
它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全体学生进步发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
(4)把课堂的有效性作为课题来研究,既适应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进行新一轮课改的必然和需要。
2.应用价值
(1)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高效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
(2)有效课堂的建立能够让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效,营造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轻负高效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4)有效课堂的建立能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意识,建立有效课堂机制,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都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定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启动我校此项课题。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为了了解“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获取了许多相关的信息。
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师生活动的基本框架。
有效课堂突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是教学模式的深层探索。
2.研究的现状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环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省内外有许多学校构建了有效课堂模式,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课堂都关注环节的教学效益,模式环节中都有“自学”、“组学”和“交流”内容。
(3)有效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4) 有效课堂教学倡导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中发现,目前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存在误区:
第一、教师还没有完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不同程度的还把握着课堂;
第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还未深化;
第三、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还普遍停留在表层,大都没有达到预设目标。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模式新:推出了“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精展训练,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2.课型新: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和巩固训练课三种课型。
3.流程新:七个环节—课前准备、明确目标、自主独学、小组研学、展示交流、点拨深化、巩固提升。
4.评价新: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5.实现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一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视角:
1.有效课堂“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精展训练,当堂达标”模式的研究。
2.在有效课堂新模式下小组建设的研究。
3.在有效课堂新模式下各个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交流讨论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有效学习模式方面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相关信息。
2.行动研究法:教研组长及分管领导深入课堂,与学生座谈,收集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资料,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3.讨论交流法: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切合重、难点,在个体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研讨,寻求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为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管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使研究工作由点到面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研究途径
1.通过教研组讨论、网上研学等形式,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研究目标
1.总目标:改造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创优异成绩。
2.教师目标:培养教师在有效课堂中“精讲、点拨、质疑、追问、评价、纠错”的综合能力。
3.学生目标: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作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
4.成效目标:切实提高四效——独学效果、研学效果、展示效果和达标效果。
(五)重要观点
1.有效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课堂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注重课堂有效的研究和落实。
4.有效课堂是一套策略与模式。
(六)研究步骤:
1.组织准备阶段(2010.4——2010.5)制定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0.6——2011.9)依方案抓落实
3.成果总结阶段(2011.10——2011.1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三、研究基础
(一)已有的相关成果
2009年我校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精展训练,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一年的研究有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市教学专家的指导,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认可,并把我校确定为市级教科研研究基地。
我校的课改也得到了县局领导的高度评价,4月份要在我校召开现场会,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成果即将在全县推广。
(二)主要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概论》、《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教学行为的理念与技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课题组成员资历
1.课题负责人:曾先后领导组织了市级、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已成功通过结题验收,并获得了奖励。
2.课题组成员:包含学校教科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可就有效学习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组中有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2人参与过国家级教研课题的研究,4人参与过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
(二)学校领导重视
1.我校自0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学生课堂的实效性,构建有效课堂模式。
学校具有该项目研究的基础。
2. 我校拥有达到省级验收的标准图书馆,学校为教师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