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创作之浅见系列二
近体诗创作时语言的运用
先来看一首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自李白此小诗横空出世以来,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整个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所以明人胡应麟说此诗“妙绝古今”(《诗薮·内编》卷六)。
何也?大家都知道原因:除了诗中表述的远客思乡之情趣极易引起广大游子共鸣之外,更得益于此诗语言的自然天成!通篇二十字,如清水芙蓉般,完全是信手拈来,不带半点修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所谓“信口而成”(同上)。
此诗的巨大成功,从创作语言的选用方面应该给所有近体诗创作爱好者以有益的启迪:语言要平易流畅、明明白白,要一看就知、一听就懂。
大家都知道,有唐一代近体诗的水平登峰造极。
私以为,这与近体诗(特别是绝句)在当时是作为“流行歌曲”的唱词有关。
大量的唐代先贤在创作近体诗时首先想到的是受众容易接受,故而写作时,造句只如说话,完全摒弃晦涩或难读的“弯弯绕”。
这一点,从许多优秀的诗人或优秀的作品中均可看出。
比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写起近体诗来,就是大白话,绝不追求“老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再看古文大家韩愈写起近体诗来,毫不卖弄古文功底,用的几乎就是寻常口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他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太多太多,无需赘述。
唐以后,近体诗的创作整体上是江河日下,但是,千年以来仍然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仔细观察唐以后广为流传的近体诗,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语言都平淡自然,绝少修饰,即使是给人感觉严肃古板、特别喜欢追求理趣的有宋一代的成名诗家,在诗中讲起情趣、理趣来,那也是常“话家常”、亲切易懂。
比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通俗晓畅中情趣横生,再看他的哲理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浅显明白里耐人寻味;还有那位要灭“人欲”的理学大师朱熹,以近体诗讲理,老爷子那是和蔼可亲(《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他像凭一首小诗青史留名的夏元鼎(“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释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综上所述,近体诗的语言“平平淡淡才是真”啊,“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明人胡应麟评李白语,出自《<诗薮·内编>卷六》)才是绝顶高手!
附注:前一段梅老师提到的清人郑燮,也深谙此道,请看他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和《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