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

格律诗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又称律诗、近体诗、今体诗。

格律诗是指唐及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格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明确的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格律诗结构严谨,平仄有致,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受到限制,如每首句数、每句字数,字的平仄、韵脚以及对仗等,是一种古老的诗体。

学习格律诗必须懂得格律。

(绝句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广义的格律诗包括按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词、曲等韵文。

节奏是诗的要素,构成回环的美。

韵脚是诗的另一要素,是格律诗最基本的规则。

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汉语的诗都是有韵的,《诗经》只有《周颂》的几章无韵,可见格律诗用韵是汉语诗的传统。

中古以后,四声和平仄的规则成为格律诗的重要构成部分,六朝人意识到汉语四声的存在并且悟出它们在诗歌语言形式美的作用 (相传沈约还写了部《四声谱》)。

从第5世纪到第8世纪,诗人们经过三百年的长期探索和积累,到初唐律诗逐渐形成,用韵、平仄格律和句子数目都有固定的规则。

可见,诗律不是任何个人的规定和创造,而是艺术的积累。

律诗以后,平仄在汉语诗的格律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后来的一些“古风”也是用“律绝”凑成的 (即“元和” 体)。

词和曲虽然在字句上与律诗不同,但都有平仄的规则。

对仗在汉语格律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律诗规定中间4句用对仗,词也有规定用对仗的地方 (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开头两句); 曲较自由,但有些地方一定要用对仗 (例如《越调斗鹌鹑》前4句)。

“五四” 运动给汉语诗歌带来了巨大变革,旧有的格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绝对的自由诗,而不是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语言本身的变化,旧的格律诗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抛弃旧诗格律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对新诗是否要有新的格律和新格律诗如何形成等问题曾有过讨论。

王力认为:要建立现代格律诗,必须重视中国诗的传统 (即格律诗的民族特点) 和格律诗的时代特点。

现代格律的形成,还有待于诗歌写作实践的探索、总结和积累。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

“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

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

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

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

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

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

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

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

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

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

《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

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

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格律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

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

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

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

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

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格律诗规则: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称偷春格)------------------------------------------------------------------------粘对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就叫对。

粘: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二四六八是对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所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格律诗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也就是四种形式。

即:一.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则为仄起平收,起指首句第一个字,收指首句最后一个字。

(1)出A,(平平)仄仄仄平平出(2)对B,(仄仄)平平仄仄平对――首联(3)出b,(仄仄)平平平仄仄粘(4)对A,(平平)仄仄仄平平对――颔联(5)出a,(平平)仄仄平平仄粘(6)对B,(仄仄)平平仄仄平对――颈联(7)出b,(仄仄)平平平仄仄粘(8)对A,(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尾联二.把第一句大A句型换成小a句型,其余不变,就成了另一种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称仄起仄收。

三.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为平起平收式〈1〉出B,(仄仄)平平仄仄平出〈2〉对A,(平平)仄仄仄平平对――首联〈3〉出a,(平平)仄仄平平仄粘〈4〉对B,(仄仄)平平仄仄平对――颔联〈5〉出B,(仄仄)平平仄仄平粘〈6〉对A,(平平)仄仄仄平平对――颈联〈7〉出a,(平平)仄仄平平仄粘〈8〉对B,(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尾联四.把第一句B句型换成b句型,其余不变,就是别一种格式,七言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

------------------------------------------------------------------------------------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

一句中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即犯孤平,(一般指B句型)犯孤平为诗家大忌。

拗救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叫“拗”。

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对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改为平声,以示挽救,叫“救”b型句拗救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B型句拗救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a型句拗救〔1〕在五言中,三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对句五字救此种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2〕在五言中,四字拗,对句三字救在七言中,六字拗,对句五字救此为大拗,必救〔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时拗,对句三字救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时拗,对句五字救此为特拗,必救〔4〕双救。

即在上句a句型里出现拗字,在对句B句型里也出现拗字,B句型中的救字可以双救它们。

*A句型不存在拗救.---------------------------------------------------------------------------------对仗对仗的基础是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