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等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等

1、你怎样理解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崇高区分成: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是如何分析这两种崇高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无限大。

例如浩渺的星空,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耸入云山的高山等等。

康德认为:“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不能在对于评判而引起崇高情调的自然对象里寻找。

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但是当官找他们的时候,不顾及他们的形式,听任想象力和那虽然没有明确目的而只是扩张着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力的全部威力仍觉得同理性的观念不相称,这时,心情就会感到在自己的判断中提高了。

”可见,在康德看来,正由于“对象”超过了感官的极限,主体要求掌握无限的理性才得以把他当做整体思维,这就证明我们内部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力,我们并因此而产生了愉快。

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

康德下定义说:“威力是一种超过巨大阻碍的能力。

如果它也超过了本身就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当自然被看成对我们没有支配力的威力时,它就是力学的崇高。

”康德对此举例说:“好像要压倒人的陡峭的悬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电的黑云,带有毁灭威力的火山,势如扫空一切的狂飙,惊涛骇浪,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从巨大河流投下来的瀑布之类的景物是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
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对象当做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地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

”这里讲的“另一种抵抗力”,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显示出来的比自然威力更大的威力。

就对象巨大的威力来说,他认为,我们物理上确实是无力的,但在自觉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却不屈服于对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对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这就是说,仅有对象的威力而没有人的主体性,则只能导致恐惧,而不能产生崇高。

由此可见,康德讲的力学的崇高是十分主观的。

(总得说来,康德认为,无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是在力学的崇高中,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更多体现为人的道德情操,即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

由此可见,主体性是康德崇高理论的核心和支柱。

康德的崇高学说否认崇高现象的客观根源,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基础是主观唯心论的,两种崇高的分别也未见出本质的差别,有些论点还自相矛盾,这些都是缺点。

但它也包含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比自然优越。

康德讲人,讲人的使命和尊严当然都是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的,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肯定人要有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要有使命感,实际上就是肯定人要有理想,要超脱低级趣味,动物本能,以整个人类的使命为己任,这应当说是十分宝贵的。


2、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研究区分成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他是将哪些部分作为外部研究?哪些部分作为内部研究的?你认为他的区分意义何在?
内部研究:以语言为中心,主要研究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
外部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

文学的外部与内部很难分开,从文本的外部也可以分析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的选择。

同样,从文本的内部也可以抵达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

文学内部研究不应该是完全脱离社会、历史的形式主义研究,文学的外部研究也不应是背弃语言、形式和文体的外围背景研究。

文学的内部与外部都是文学研究的相对概念,没有根本的实质性的差别。

看重或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对不同文学的一种建构和想象,文学是被人们按照不同的目的建构和塑造起来的,表面上有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存在,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学意图的差异,文学意图是介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是对文学与社会、时代文化关系的不同表述。

所谓的文学外部和内部的研究不过是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视点而已,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矛盾的对立关系。

文学是用语言、结构、形式、文体来表达对社会、人生、文化的思考,
那么对文学的研究就必然会出现外和内的两个不同视点。

如果站在文学立场或以文学研究为目的,即使研究文学的外部,发现和分析出来也是文学问题;站在非文学立场或非文学目的,研究文学的内部所发现的也是非文学的问题。

文学的外部与内部研究的关系不能被简单理解,也不能被机械化,被庸俗化,被二元对立地看待,而应该综合、全面地看待它们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