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雷德鹏原载于《学术论坛》历来的康德研究者都对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究竟是什么,感到迷惑不解。

这当然与康德本人对这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和摇摆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心得体会:第一,康德把这个概念定义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那么,它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康德说,想象力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康德对“想象力”概念含义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下称《纯批》)和《实用人类学》中。

康德把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创制性的想象力”;二是“再生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复制性的想象力”。

康德特别重视前一种想象力。

例如在《纯批》中,康德将想象力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心灵的直观能力。

他说:“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就想象力就是自发性这一点而言,我有时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性的想象力,并由此将它区别于再生的想象力。

”(1,P101)又如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说:“想象力(facultas imaginandi)作为一种即使对象不在场也能具有的直观能力,要么是创制的,这就是本原地表现(exhibitio originaria)对象的能力,因而这种表现是先于经验而发生的;要么就是复制的,即派生地表现(exhibitio derivativa)对象的能力,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2,P49)那么,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要理解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这个基本含义,我们首先必须把握康德的“直观”概念的一般含义。

康德说,所谓直观就是先于一切思维的表象行为。

一切知识都借之与对象发生关系。

实际上,在康德的论述中,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直观。

第一种叫做“感性直观”,它包括“经验性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第二种叫做“非感性直观”或“智性直观”。

所谓“经验性的直观”,是指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

而感觉是指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直观,侧重于表象的质料、即经验性内容方面,包含着、混杂着任何感觉。

它以对象的现实的在场为前提。

所谓“纯粹的直观”,是指表象中没有混杂任何感觉,所包含的只是使某物得以被直观到的形式。

这种意义上的直观,侧重于表象的形式,并且是“纯形式”,所以它也是“纯直观”。

这种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

所谓“智性直观”,是指单纯的自我活动,它是一种本源的直观方式,即它本身就使直观的客体之存有被给予出来,因此,它只能属于原始的存在者,而永远不属于一个不独立的存在者。

这种意义上的直观是被用来整理和规定自我本身、“本体”等“非感性直观的客体”,即“自在之物”的杂多的。

(1,P105 及P226)康德认为,由于这种直观适用于自我本身、“本体”等“自在之物”,因而它已经超出了人类理性能力、即它超越了经验范围的界线,所以,对知性来说,它既无用处,也无意义了。

那么,康德的想象力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对此,康德自己确实没有作出明确的阐释。

实际上,整个说来,他的“想象力”概念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

但是,如果依照康德对直观的论述,正如我在上面所阐述的,“想象力是直观”还是可以努力去领会的。

并且,我认为,由于康德的直观概念的复杂含义,我们就不能单从某一种直观形式去领会,而必须综观之。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领会:第一,想象力具有直观的非概念性的“表象”特征。

根据康德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直观,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非感性直观,其本质在于它的非概念性的“表象”,即“非思维性”,要么是“前思维性”的,要么是“超思维性”的。

感性直观的本质在于“前思维性”,而非感性直观,即智性直观的本质则在于“超思维性”,更确切地说在于“超认识性”。

这里的要害是搞清楚康德的“思维”概念是指什么。

康德说:“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

(1,P63)换言之,思维,即运用知性概念去统摄各种表象,在意识中获得诸表象的一个统一性意识。

因此,也可以说,“思维是把诸表象在一个意识里结合起来”。

(4,P71)所以,思维属于知性的。

“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

”(1,P52)这是康德先验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知性只能在经验的领域发挥作用,凡不是现象的东西,由于它不能是经验的对象,知性就永远不能跨越感性的限制。

因此,自我本身及“本体”领域,因为它们都超越了现象世界,属于感官世界的彼岸,在那里,知性概念决不能涵盖过去,只有超经验的、即经验已经失效的“理念”和“命题”,因而属于超概念思维(确切地说是超概念认识)的信仰领域。

“一切纯粹的理智认识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它们的概念都在经验里提供的,它们的原则都是通过经验来证实的。

相反,超验的理性认识,它们的理念并不从经验里提供,它们的命题从来既不能通过经验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来否定。

”(4,P106)所以,那里的直观,同样是“非思维性”(更确切地说是“超认识性”)的,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思维(认识)的界限。

由上述可知,直观的“非思维性”本质,表明了它是非概念性的表象。

康德把想象力定义为人的一种直观的表象能力,其实质也正在于此。

第二,想象力具有纯直观的生产性或创制性特征。

康德认为,纯概念思维本身不具有创造性。

分析判断属于典型的概念思维形式,不会给知识增任何新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把原来已经蕴含于主词中的谓词陈述出来。

但是,综合判断具有创造性,它能够扩展原有的知识。

因为综合判断不是纯概念思维,它包含了经验内容。

康德理想中的判断形式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既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又具有创造性或生产性。

此外,康德认为,纯直观(这里指非经验性的直观)具有本原的创造性,即它们能够本原地表象对象。

事实上,在一切想象力中,康德尤其重视“创制性的想象力”。

他说“创制性的想象力”,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激动来自主体内部,属于“主体自己激动自己”,因而是先验性的,即先于经验而发生;二是具有构想的性质,即本原地表现对象,能够构想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来。

而所谓复制的想象力,则具有复制性和召回性的特点,通过它可以回忆过去和预见将来,因而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而仅具有“复制性”。

从根本上说,创制的想象力在于它的本原性。

本原性表明,在那里,不存在任何概念思维意义上的“抽象构造”,因而这种原发地所产生的东西,是根本不能用概念来加以分别的。

毋宁说,在那里,所有的一切(包括感性和知性)都处在鸿蒙混沌之中。

因为,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本质上都是惟一的。

我们只能表象一个惟一的空间、一个惟一的时间,人们经常谈论部分时间或部分空间,实质上根本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观念来看待它们。

因为在它们那里,整体和部分是同质的。

并且这种同质的东西,又是一个无限的给予的量。

所以,时空直观比起概念来是更本源的东西。

所以,本原的东西本质上是模糊的。

康德说,想象力就属于这种性质,它属于“模糊观念”的领域,是下意识的创造活动。

他认为,在人的心里,模糊观念占绝大部分,其领域也许是不可测度的。

(2,P12)这表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具有无限宽广的空间。

第三,想象力具有纯直观的“不在场意识”特征。

根据康德的论述,他实际上已经综合、改造了传统的直观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凸现了唯理论的“理智直观”,而突破了实证科学单纯强调经验性直观的局限性,其意义在于为想象力打破在场与不在场的分裂,突出不在场的重要性奠基了理论的基础。

反过来,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重要作用正表现于此。

(5,P3)不过,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就时间性意识来说,想象力将虽然不在场,但在过去或将来是在场的对象与现在的情况相联系起来、并召唤到场,这属于“再生的想象力”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记忆力和预见力的作用上。

记忆力是把过去的事情在眼前回忆起来的能力,预见力是想象将来的事情的能力。

“过去的事情”和“将来的事情”虽然都不在场,但对于我们把握在场以至形成一个对象的统一性表象,却是异常重要的。

比如,在知觉中,我们的表象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每一个表象就自身而言是绝对同一的。

但我们要对对象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就需要将先前的表象“保持在手”,因为如果我们总是把先行的表象从思想中丢失了,并且在我们进到继起的表象时没有把先行的表象再生出来,在思维中发生这种类似“猴子摘包谷”的现象,便永远不能产生出一个完整的表象,不能形成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

另一种情况是关于所谓“无”的意识。

局限于经验性的直观的观点认为,只有“有”(存在着的某物,在场)才是认识的对象,相反,“无”(不在场)则不能构成认识的对象。

但是康德指出,抽象地讲,“一般对象”包括了某物和无。

“无”有四类:第一类是与全体、多数和单一这些概念相对立的是取消一切的概念,即虚无(Keines)的概念,这种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可指出的直观与之相应的对象,所以它等于“无”(Nichts)。

第二类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对象,因为它是某种不可能的东西,例如一个由两条边构成的直线形,乃“荒诞之物”。

第三类是没有实体的单纯直观形式,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对象而只是对象(作为现象)的形式条件,它们虽然作为进行直观的形式而是某物,但本身决不是被直观的对象,如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一类是“实在性”的对立面,即“否定性”,表示有关一个对象的缺乏的概念。

康德指出,实际上,这四种类型的“无”又可归结为两类:即前两类可归为一大类,称之为“空虚的概念”;后两类可归为另一大类,称之为“对于概念的空虚材料”。

所有这些种类的“无”都是不在场的对象,但是它们在认识中,却仍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光明不给予感官,那么我们也就不能表象黑暗,而如果没有广延的存在物被知觉到,也就不能表象任何空间。

” (1,P256-257)因此,“无”为对象,又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自在之物本身的“无”以及“荒诞之物”的“无”,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是可思而不可知的。

因为,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现象”的,认识不能达到超现象的领域。

因此,这种意义上的“无”,如果也是意识的对象的话,那么它们只能是“先验的幻想”这种意识的对象。

相应的直观为“智性直观”。

其二是,“对于概念的空虚材料”的“无”则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

因为“对象”是“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是自在之物的“所显现”,而不是它的“所是”。

“所显现”是指对主体的人的意识的显现,所以,它完全是由人的表象方式所决定的。

这样,“现象”之成为“现象”,原因就是我们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的主观条件,如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纯粹知性概念(规则、原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