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专题研究文艺学中国文论张爱荣20124003003 得分任课教师:张子程探析康德知识学中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问题。
康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借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想象力。
但是我们知道大量事实证明,认识活动并非仅仅是在抽象概念与理论世界中周旋, 想象在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被誉为“现代幻想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濡勒·凡尔纳,就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早在上一世纪就设想了电视、直升飞机、导弹、坦克等,列宁曾说过:“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也说明了这一点。
康德在分析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时,将人的思维感知力三分为感性—知性—理性。
想象力则是一种游移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人的思维能力,它时而与知性相结合产生自由美, 时而又与理性相结合广生依存美,即当审美而向知性时,注重的是对象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当审美而向理性时, 它则是“道德的象征”,也就是康德重点分析的“崇高”。
可见,想象力在康德理论中是一运动的能力,这亦导致想象力给人一种难以把握的印象。
康德自己也说“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量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 即一个概念和它相切合。
因此,没有语言能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
” [1]P16由此可见在康德的主体性美学研究中,那种“强有力地从真的自然所提供给它的素材里创造一个像似另一个自然来的”的“自由想象”是难以把握却又极为重要的。
康德关于想象在审美意识中的作用的学说最终属于典型说,想象力的功能是使理念显现于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
我这里要说的审美意识的更高层次应当是超越典型说所讲的典型创造,而以在场的东西通过想象显现出本身不在场的东西,从而使鉴赏者驰骋于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限的不在场的空间),玩味无穷,所谓“词外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才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元稹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等例子,都是说的这种想象力的审美功能。
从“山河在”、“草木深”之出场让鉴赏者去想象———玩味“无余物”和“无人”的这些本身未出场的荒凉景象,从“白头宫女在”之出场让鉴赏者去想象一玩味昔日之繁华已成过眼云烟的寂寞寥落景象,这就是一种“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的诗意和审美境界。
因此在阐释康德的想象力的意义时, 必须将其放入他的感知体系中去把握。
一、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和运动在哲学认识论当中,康德将想象力当作一种纯粹的认识功能。
在认识过程中想象力是从属于知性,符合知性概念的,是知性通过表象的必要条件。
康德将人的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他认为感性是纯粹客观的,被动接受的,经验的,杂乱无章的;知性是主体的主动创造,是先验的综合统一。
感性与知性是两种互不相生的能力,因此为了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康德提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 只有它们的联合,才能发生认识。
” [2]P39康德在沟通这两种机能时找到了想象力。
如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所说:“想象, 则是使知性通向感性从而获得客观现实性的桥梁。
它就是使知性结合感性的关键和要害” [3]P133。
康德的书中也说经验对象统一的可能性来自知性, 而具体地将直观杂多统一为经验对象的, 便是先验想象。
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康德理论中是与知性相结合,联合把握感性世界的具体执行者。
康德写道“某一对象美或不美, 我们不是把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连系于主体和它的感……”审美判断即是对象的形式符号, 主体的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运动。
例如而对一朵花,鉴赏者不需要用植物学家的眼光去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也不出于自己的功利观念,只是对花的形式表象经过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运动,唤起情感上的愉快。
因此,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中的美“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与不快感。
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 而是审美的”。
他说“在一个鉴赏判断里,表象模式的主观的普遍传达性,因为它没有一定的概念前提也可能成立, 所以它,除掉作为在想象能力的自由活动肚和悟性(在它们相互协训, 以达到一般认识的需要范围内)的心意状态外,不能有别的”。
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合运动是审美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根据。
黑格尔在论述康德这一理论时, 也认为康“审美判断既不单纯出自知解力,即不出于概念的功能,又不单纯地出自感觉和感觉到的丰富多彩的东西,而是出自自由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
就在这两种认识功能的这种协调一致里,对象就和主体的愉快和满足情感发生了关系。
” [4]P72在这里康德认为,审美想象力与审美愉快直接联结在一起,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审美判断表达了人在领悟他的对象的体验中的一种愉快,与审美判断交织在一起的愉快心意状态是人们一瞬间领悟和谐的创造力机能的一条道路。
可见,想象力是与审美主体的知性联合, 把握美的对象的一种创造力。
依靠这种创造力,审美判断以情感形式对审美对象作出了具有理性必然性的规定,因而使审美愉快既保留着感性生动性,又富有理性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论在审美创造还是鉴赏中,想象力总会发挥积极的主动作用。
康德在第一章《美的分析》一开始就给鉴赏下定义为:“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断能力。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第49节论述天才的心意诸能力时,认为“诗人敢于把不可见的东西的观念,例如极乐世界、地狱世界、永恒界, 创世等等来具体化;或把那些在经验界内固然有着事例的东西, 如死, 忌嫉及一切恶德,又如爱, 荣誉等等, 由一种想象力的媒介超过了经验的界限—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最伟大的东西里追迹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具体化,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
在这场合, 想象力是创造性的, 并且把知性诸观念理性的机能带进了运动。
在审美活动中, 想象力与知性协合运动, 使得审美判断拥有丰富的思想, 从有限的感性形态中表达无穷意蕴。
二、想象力与理性的协合运动在“美的分析”中康德具体分析了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 即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合运动。
偏重于个体感性的自然,而在“崇高的分析”中转出进入主体的伦理理念,即是有较强理性力量或伦理道德的社会。
想象力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它能使主体获得审美愉快,而且还表现在它是审美领域中主体痛感转化为快感的重要桥梁。
通过想象力,审美主体与美的对象结成一种动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主体凭借想象力,能在客体的险峻、巨大、畸形的外在形态上突然领悟道德力准的崇高和人的伟大。
由此,审美主体获得了从痛感转化来的愉快—崇高感。
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据不在物上, 而只能在审美主体的内容和意识中,即人的理性。
当人的审美想象力将人类道德的崇高性带到自然表象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表象的主导力量时,人才获得崇高感。
美起于对自然的形式的欣赏,崇高同样也起于它,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康德说过自然的美是关于有一定限定的对象之形式的崇高则不同,它甚至在一个无形式的对象中都可以被发现,只要我们在它里面想象着那无限的,或者由它而引起这种想象,而同时把它作为主体去想。
这样,想象是被视为知性不确定性的概念的表现, 而崇高作为理性不确定性的概念表现,因此前者的愉快是和质联系着,而后者的满意是和址的表象联系。
崇高是当对象的直观超越了一切感性尺度,即知性所提供的认识手段之数和量的连续的综合跟不上想象力欲求把握对象之形式的速度,结果想象力就从感性尺度提升到了超感性的理念,导致主体发现自身的理性使命感,发现它能够压倒自然的威力,这时主体就从知性不能胜利的不愉快感转到了理性崇高的愉快感。
这已不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合运动美感形式, 而是想象力与理性协合运动的合目的性。
康德说:“关于自然界的美我们必须在我们以外去寻找一个根据,关于崇高只须在我们内部和将崇高性引人关于自然的表象里的心灵态度吧而来寻找它”。
[5]P116美在自然中是有根据的, 而崇高却没有,它只在我们自身,崇高是认感性向超感性的飞跃。
康德认为,对于崇间的鉴赏须先有“大量观念”和“较高程度的文化修养”,在崇高里面“想象力是联系到作为观念的机能的理性上面的, 只有在下面一个主观性的前提之下要求着赞同,这就是人类内里的道德情绪, 但是这个我们相信有权设定于每个人。
崇高亦是想象力与理性的运动结果, 对道德情绪有启示作用。
“人们不必忧虑,对崇高的情绪由于这一类的对感性完全消极性抽象的表现方式会遭到减损因为想象,尽管它在超越了感性的境地上见不到什么,它能安顿自己的东西,却正是通过这些感性的局限的祛除感到自己的无限制;并且那一游离孤独正是表现无限,这无限的表现固然因此除作为单纯消极的表现以外,不能有别的,它却仍然扩张了心灵。
”[6]P160在经历了想象力的挫折之后,理性却迅速升起,转而深人探求人的内心道德美。
在崇高感中,人以情感态度肯定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木质,人从自己的痛感向愉快的转化中发现了一条人类创造由分裂趋于和谐统一的道路。
总之, 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是自由、活跃的, 但想象力并不是一些人所夸大的非理性。
康德是极重理性的哲学家,他将想象力放于他的感性—知性—理性的三联结合中,规定了它的活动范围想象力是不能超越这一范围而无规律地运动的。
《判断力批判》作为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它的目的在于统一客观必然性和道德自由性。
他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成为审美主体的核心,在于想象力作为审美主体性的自由本质总是积极地推动着人的其他能力趋于和谐的发展,使人自觉地而不是非理性地进行审美创造。
康德美学中所强调的人的审美主体性的想象力既是自由的又是自觉的,它是人类最可贵的才能之一。
康德如此重视审美想象力的自觉性,并非要用理性意识限制审美想象的自由性, 而是要确保审美主体性的想象力不致于在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深渊中毁灭。
注释:[1] [2] [5] [6]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参考文献: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2.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4.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5.张文喜.人的有限性与“想象”的真理——读海德格尔的《康德书》[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2,(2).6.张世英.审美意识: 超越有限[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0,(1).7.温纯如.康德论想象力的创造性[J].合肥:安徽大学哲学学报,2001, (12) .8.康德.《康德书信百封》[C].李秋零,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