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民警心理健康分析与应对
周浦监狱姜琪
监狱民警是监狱事业的支柱队伍,因此,监狱民警倘若能够健康成长,罪犯教育改造以及监狱事业就能够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上海监狱系统新老更替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加入到监狱民警的行列,监狱民警的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对监狱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已变得监狱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监狱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则是影响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下面就监狱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监狱民警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监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处于军事化管理和高度戒备的状态,监狱民警长期处在谨慎、警觉的紧张状态中,心理压力很大,不少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压抑、焦虑。
这是由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和长期紧张的生活快节奏造成的,是心理压力带来的心理反应。
据统计,我国警察平均每周加班 32.5 小时,全年累计超过 130 个工作日。
无论是警察个人还是警察群体,都承受着持续不断的心理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量直接影响着警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过重的心理压力影响会更大。
二是紧张、慌乱。
监管场所是违法犯罪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在押人员来源复杂、地域广阔、罪行轻重不一、心态变化无常。
一些犯人为了逃避打击,会不择手段地对抗管教、闹监滋事、冲监袭警。
监狱民警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骑在虎背上”,谨言慎行,如坐针毡,有的因此出现了强迫症状和紧张慌乱心理。
三是激动、暴躁。
在上述环境下,有些民警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调节能力下降,甚至表现为性格偏执,即多疑、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脾气暴躁、一触即发、控制不住情绪等。
四是环境不适。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入警时间较短的年轻警察身上。
很多新民警在正式工作之前,缺乏对监狱警察工作性质、任务的了解,把管教工作作为简单社会职业看待。
一旦正式当了民警,立刻就会感到与原来的工作预想反差较大,在心理上一下子进入不了状态,于是就会感到失落、焦躁、易怒。
二、影响监狱民警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项关于监狱民警压力源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工作有关的压力是监狱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和主要来源,这就说明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狱民警需负
荷超重的工作压力,从而影响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工作要求越来越多、越严,工作风险越来越大
1、工作指标的压力。
随着新时期押犯特点发生的重大变化,监狱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监狱管理的科技含量,表面上缓解了监狱民警的工作压力。
但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监狱干警的工作量反而越来越繁琐复杂化。
与此同时,监管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执法风险越来越大,改造罪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对监狱提出的提高教育改造罪犯质量、降低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等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使得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任务及压力成了监狱民警的心理包袱。
同时改造和经济指标的双重压力,使得二者有时会发生冲突,导致监狱民警顾此失彼,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
2、执法环境的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法治化建设的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建设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在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等国际行刑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监狱的刑罚执行理念也逐步由传统向现代、专政向法治、强制向文明、注重罪犯义务向重视罪犯权利的保护转变。
这使得监狱民警固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给监狱民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
同时,随着行刑理念的变化,出现了罪犯及罪犯家属扭曲不当的、过分的维权意识和监狱执法规范化的矛盾、罪犯改造难度加大与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要求的矛盾,等等,这些也都会给监狱民警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再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押犯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押犯学历知识水平提高,这也给监狱民警提出了要更新思维、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素质、不断探索新的改造对策,这也给监狱民警带来了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二)工作环境给人以压抑感
高墙、电网、荷枪实弹的武警,这是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给人的压抑感觉。
在一个信息化发展迅速的社会,手机信号的屏蔽和网络信息的不通畅,使监狱民警几乎与外界迅猛发展的现状隔绝开来,由于信息闭塞而导致压抑自卑,而同时监狱民警同时又要成年累月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他们的心理绝大多数都是灰暗的,带有沮丧的色彩,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消极悲观的意念,这会给监狱民警的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性影响,压抑感就会更深。
(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疲惫不堪
监狱不仅承担着教育和改造罪犯的艰巨任务,而且担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因此,监狱民警有的白天值班,晚上值夜班,还要处置突发事件,严重超负荷工作。
在承担着管理和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得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为了完成生产经济指标,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只能打时间战、疲劳战。
长此以往,造成身心疲惫,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四)工作内容枯燥单调
对罪犯的管理和教育改造是一项按部就班,程式化的形式和重复性的内容较多的工作,缺乏挑战性和竞争性,如果不能做好自我调节,监狱民警很容易感到单调、枯燥、压抑,对工作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心理疲劳,从而产生被动对待压力。
(五)舆论宣传导向不力,福利待遇差
对监狱而言,对监狱民警而言,监狱封闭的环境使社会人很难了解到监狱的面貌和管理模式,反而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经常将新时代的监狱民警与古代的狱卒联系起来,再加上近几年媒体对监狱消极事件的曝光越来越多,使监狱民警的形象遭到歪曲,造成监狱民警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之间存在悬殊和不平等的状态,使监狱民警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矮人一等,社会地位越来越低。
上海监狱民警的福利待遇与沿海其他省市如江苏、山东等地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加重了监狱民警对于监狱工作的不认同感,优秀民警流失严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三、增强民警心理健康的对策
首先,建立和完善监狱用警机制,为提高监狱民警心理素质提供基本保障。
确定监狱用警心理标准,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时,应先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背景调查,并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把具有过硬心理素质的人选拔到警察队伍中来,为提高监狱民警队伍的整体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创新民警教育体系。
要更新观念,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培训,如设立监狱内部培训机构、从社会上聘请心理专家讲课、把年轻民警送到大学里深造、到大学进行专门培训等,以此提高监狱民警的政治、文化、科学、心理素养。
注重培养民警自身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成立专门的警察心理训练基地,着重训练监狱民警的心理素质:进行观察能力训练,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防止工作中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加大心理境界适应训练,训练民警勇敢、沉着冷静、机智灵活的良好品质,矫正怯懦、冲动、任性的不良品质;增强基础心理学的应用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训练,培养和提高民警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承受心理挫折、心理压力的能力,避免由于情绪的失控而引起工作的失误。
再次,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监狱民警部分异常心理的形成与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制度上一旦有漏洞可钻,一些人就会投机取巧,不认真干事,时间一长,就可能形成浮躁心理。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民警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民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要加大监督力度,使监狱民警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监狱民警增强心理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