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日本音乐发展

浅论日本音乐发展

浅论日本音乐
园林151朱怀真
摘要:日本早已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

日本的传统音乐被称为邦乐,其种类、体裁和表现形
式纷繁众多,且极大的表现为自然美、朴素美以及少装饰的音乐性格,并且从作品内容上看,多与大
自然相关联。

器乐的演奏也表现为突出的压弦、滑奏的特点。

而日本音乐的发展多以外来引进、融合
为主要原因。

从隋唐时期开始,以明治维新和二战为节点,日本音乐的特征特性截然不同。

战后爵士
乐、流行乐的发展也更使日本音乐成为多元而突出的音乐体系。

关键词:邦乐、自然、引进与融合
日本自古与中国一衣带水。

从小到大,日本这个国家对我而言既不陌生又暧昧不清。

是因为喜爱音乐才会接触到日本的音乐领域,也是大学之后报名日语二专才更对日本音乐怀有不凡的兴趣。

但如今的日本音乐虽冠以流行的外表,总能给我以微妙不可言喻的特别感觉,故选择日本音乐为我的主要探寻中心。

本论文以几种日本音乐形式的简要概括为主要内容进行论述。

1.传统音乐
总的说来,日本的传统音乐被称为邦乐,其种类和体裁纷繁众多,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其中声乐占绝对优势。

可分为歌唱和说唱两大类。

歌唱包括长呗、地歌、端呗、小歌等;说唱分为净琉璃和非净琉璃两大部分。

净琉璃包括:古净琉璃、义大夫节、丰后节等。

非净琉璃包括:平曲、说经、祭文、琵琶乐、浪曲等。

1.1歌垣和嬥歌
日本早已经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虽然早期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音乐未传下来,但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和嬥歌(语义都为歌的对唱)以及巫女的音乐舞蹈。

·歌垣:汉制词,对歌的场地命名;
当时日本的青年男女以结婚、恋爱为目的。

(1)原型“歌垣”上的对歌是男女之间的即兴唱和,因此,需要一定的音节数和相对固定的旋律,这同时也确保了“歌垣”这一民间文化的根基不会丢失。

在此基础上,“歌垣”上对歌的核心在于歌词的表达,即对唱的人根据现场的情况作即兴发挥。

这里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歌”的技巧。

包括对一首歌的句数、音节数、押韵等的把握,以及歌词的内容的构成、临机应变和掌控现场对歌走势的能力。

·嬥歌:和制词,从歌舞形式命名。

乐器上,古代和琴张5弦比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

都豆美鼓的鼓腹为圆筒形。

铃有金属制、陶制和木制。

铃在当时既作为乐器,也作为装饰品使用。

铎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公元前已输入青铜器,并出现铜铎。

铜铎的形状与中国的钟、
铎不同。

乐器的基本种类在古代日本已经齐全。

1.2伎乐
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与亚欧大陆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朝鲜和中国进行。

5世纪后半叶~7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新罗乐、百济乐、高句丽乐,在日本称为“三韩乐”。

7世纪初,为振兴佛教,圣德太子鼓励引进中国音乐,让百济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樱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汉斋文等人)传授伎乐。

伎乐又称吴乐,所用的伴奏乐器有横笛、腰鼓(又名吴鼓)和铜钹。

1.3能乐
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采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

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

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

战国时代及以后,以绚烂的桃山文化为背景,豪华绚丽的能乐舞台样式被确立,演员的装束也更加的奢侈,在能面制作方面,也是名家辈出,能乐表演中所使用的面具,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出齐了。

剧本也发展了起来,狂言名家也频频出现在这一时代,可以说战国时代是能乐的转型期和复兴期。

之后能乐变得渐渐庄重,一曲的所用时间也变长,变成消耗精力和体力的严厉的技艺。

与此同时,能乐方面、伴奏方面、狂言方面等细小的部分也独立分裂分化出众多的流派。

1.4乐器
1.4.1尺八
即日本箫.较中国的箫略短略细.因此,声音锐度大,传透性强,音色
尖锐,音域高,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木管乐器.经常用于诡异气氛的渲
染,和日本古典音乐乐曲的开头。

现在,也经常用于流行音乐的开头结尾
或间奏,以强调诡异的效果和作为大和民族的特色音乐。

1.4.2三味线
拨片弹奏的弦乐,引进于唐朝,后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形成
了今天的形态.三味线音域宽广,声音大众和朴实,并且有一种倾
诉的感觉,共鸣性强.现在,依然用于能剧和狂言表演时的配乐.
分为细杆,中杆和粗杆三大类.其外观,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
具体构造的细微处还有演奏音域有明显的区别.粗杆会发出强而
大的乐声,细杆则发出十分细腻的乐声。

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日
本舞蹈、戏曲中代表性的伴奏乐器。

1.4.3日本筝
与中国筝基本相同,略短。

中国筝21弦,日本筝因各流
派而21,19,15,13等弦数不等。

中国古筝的音阶把2升为3,3
升为4,5升为6,6升为7,即变成了日本筝的音阶,没有2和5,
由4和7取代。

音域极为宽广,同时音色变换极多。

日本筝演
奏时要用木制指甲,与中国古筝的牛角或玳瑁指甲不同。

因此
音色铿锵而锐利旋律也显得凄凉或萧森诡异。

2.近现代音乐
2.1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与“洋乐”并存的局面。

这时期的传统音乐变化很大。

明治时期最早传入日本的欧美音乐是军乐。

1872年,日本政府开始引进欧美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在中小学设立音乐课程。

在20世纪20年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发起的采用日本传统乐器,借鉴西欧古典音乐作曲技法来创作新曲的“新日本音乐运动”,使传统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独唱歌曲、合唱曲、器乐独奏曲、交响音乐等外来音乐体裁的创作,逐渐在日本音乐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50年代中期以来,作曲家们致力于采用传统乐器创作现代邦乐。

这段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泷廉太郎-《花》(1900)、《荒城之月》(1901)学堂歌曲;宫城道雄-《春之海》(1929)筝与尺八二重奏曲;山田耕筰-《曼荼罗之花》(1913)大型乐队编制管弦乐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军国主义统治下,正常的音乐活动受到摧残。

从1938年起外国音乐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动中断,1940年各种音乐团体被勒令解散。

到大战后期,演奏团体、音乐学校、乐器工厂、唱片公司等音乐机构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

2.2战后至现今
2.2.1战后
从50 年代起,战后的日本音乐文化在创作、演奏、鉴赏、音乐教育、音乐研究及其他方面
都有了很大发展。

战后涌现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人。

总之,国际乐坛上各种创作倾向,都被日本乐坛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着明显的反映。

代表人物:团伊玖磨-民族歌剧《夕鹤》;芥川也寸志-《弦乐三章》;黛敏郎-《涅盘交响曲》
2.2.2 J-POP音乐
J-pop(或Jpop)即:Japanese pop music起源于昭和年间,那时爵士乐开始流行起来。

爵士乐为早期只演奏古典音乐及军乐的酒吧和俱乐部引进了更多的乐器,更为日本乐坛新增了“愉快”的元素,而“音楽吃茶”(音乐咖啡厅)则成为现场演奏爵士乐的热门地点。

从1956年起吹起一股摇滚热潮,据信是起于一个乡村音乐团体重新演唱了猫王的“伤心旅舍(Heartbreak Hotel)”。

整个摇滚运动在 1959年达到最高峰,其中一些日本摇滚乐团曾经在电影中演唱。

然而,日本摇滚乐也随著美国摇滚乐的败亡而相继衰退,因为太多乐团都依照美国的脚步风格来走而大受影响。

而有部份的演奏家开始将传统日本流行音乐和摇滚乐融合起来。

J-pop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了,在许多地方都被广泛的使用,如:日本动画、商店、广告、电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及电子游戏……等,更有部份的电视台在新闻结束时播放J-pop 的歌曲。

代表人物:阪本九-《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