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的视角下的资本逻辑一、资本逻辑概念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
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
核心要义(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
(2)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特征(1) 资本的总体性与宰制性逻辑(2) 资本的扩张性与侵略性逻辑(3)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露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财产,而工人一无所有,并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
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当作商品来购买,而支付给工人一定的报酬,即工资。
在手稿的工资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 ②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③。
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工人工资提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工资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永远都在个人工资增长速度的前面。
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逻辑,即资本对人的统治。
可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而产品绝大多数却落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则永远都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生理需要的最低工资。
所谓最低工资水平,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在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 ④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对立和异化的悖论。
也就是人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对人的统治。
马克思说,“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多次表达过这一思想。
这就像一个魔术般的怪圈一样:工人劳动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就越受到异己力量(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 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
这是因为,他对资本逻辑的揭露,绝不是出于对工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内在秘密”的揭发,即它是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真实结论。
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中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批判理论基本涵义与渊源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群”。
所以,很难给批判理论下一个明确定义。
基于该理论对社会结构、群体文化、自由与解放的关切,笔者对批判理论的涵义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
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战败的德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通货膨胀、失业、种族压迫以及工人运动的失败、当局对革命的残酷镇压等,强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的认识,他们期望通过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会现实,将之导向公正、自由。
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犹太人的同情,加之对权威的批判,最终招致法西斯与纳粹主义的仇视和迫害,他们不得不流徙至美国。
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独裁由是成为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
而在美国的经历又进一步冲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观与文化观。
美国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于着迷的”(P28)、工业化的、借助大众媒体广泛流传的特征对传统上习惯于严肃的、精英的、美学的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造册很难过了巨大冲击,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业批判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国在社会研究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如描述、实验、测量以及对事实的预设等,使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而同时信奉价值参与与社会建构成为批判理论的又一特征;美国法律标榜平等与不平等的现实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批判理论学者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立场。
特征解读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
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
批判理论认为,任何“事实”都经由了人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
2、批判理论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批判理论主张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加以启蒙,启蒙即揭露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则是指特殊团体(优势的、弱势的)的需求与关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识与原则下对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关注。
对于优势群体来说,他们总是维持既得利益,从属的的、弱势的团体则倾向于改变困境,争取权力和利益。
批判理论就是要揭露这种不平等,并启发人们为争取平等而战。
所以,在批判理论学者的眼中,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冲突的、紧张的。
2、批判理论的目标在于促成“解放”批判理论认为,从属的(实质上是被统治的)团体因为某些因素的束缚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而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并达到幸福。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束缚个人自由的因素,如特权的操控、权威的限制等,在启蒙社会的基础上并指导人们摆脱束缚,达到自由,即获得解放。
解放是该理论的主要诉求,也是作为一种理论对于“做些什么”提供指导的价值所在。
3、批判理论批判工具理性人类对现代科技的过度使用使自身陷入了科技宰制的泥淖。
工具理性是科技主义宰制的同义语,它关心方法、效率而非目的,偏爱知性而无视感情,使得事实与价值被生硬地剥离。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核武器的威胁都是工具理性泛滥的后果。
批判理论批评工具理性为一种控制欲支配的欲望,造成个人与社会的扭曲、变形。
核武器威胁、教育领域对效率原则的偏信、经济判断标准的涉入、市场导向等都是工具理性的反映。
4、文化是批判理论研究的重心在文化研究上,批判理论关注高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少年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尤以大众文化为研究的核心。
该理论认为,高级文化是统治者或优势团体的精英型文化,是维护特权和排斥弱势阶层的工具,它使弱者陷入对高级文化的憧憬而放弃追求的沉默中。
对于大众文化研究,批判理论重在文化工业批判。
文化工业即文化的商品化,它被批判理论学者看成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一种更隐蔽、更有成效的统治方式,是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它使受众产生被动、顺从和虚假的舒适之感,并相信社会是公正的,同时忘却了自身的不利处境和对自由的追求,从而有利于垄断资本主义控制。
青少年文化是被批判理论学者寄予厚望的次文化,因为它具有成人大众文化所不具有的反抗的积极性,马尔库塞甚至将解放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学生身上。
在文化与自然关系上,批判理论谴责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促使人对大自然的奴役和破坏,强调动物与人的平等权。
5、意识形态的“常识化”批判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渗透于人类日常生活中,如家庭、学校、友情等,是一种充满常识性假设和日常经验的意识。
它以常识的形式遮蔽着人的真正利益,压抑和消解了人的觉醒意识和塑造社会的能力,从而服务于特定团体的利益,助长着社会的不公。
批判理论致力于解释和揭露常识掩盖下的意识形态,使人认识到常识的本质,并获得启蒙和走向解放。
6、关怀美学,即精英知识批判理论认为所有的美学形式等都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特殊的社会过程而被生产、分配和评价的。
该理论努力寻求美学评价的社会标准,并确认美学所服务的利益。
最初的批判理论学者相信高雅的艺术具有自由、解放的意向和内质,艺术质疑不公平,嘲讽特权,所以他们称赏“诗人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但后来批判理论改变了对美学的观点,批判美学艺术不过是维护特权利益的工具,“莎士比亚是形成意识形态的场所之一”。
7、心理分析理论是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批判理论的形成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
例如,批判理论受心理分析学说关于潜意识的概念影响,指出社会表面下隐藏着强力的思潮和结构;心理分析重视分析人的精神畸形,批判理论则关注社会事实的扭曲;前者希望通过心理分析治愈患者,后者则相信批判理论本身可以促成解放。
此外,批判理论引用了心理分析的人格分裂概念,认为阶级、性别、文化竞争等所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社会呈现分裂状态,因此社会是冲突的,而非和谐的。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这种分裂、冲突,使弱势团体发现社会扭曲的原因,进而实现自我治愈,即解放。
8、批判理论的解释层次批判理论认为对一事件进行解释时应结合三个层次:层次一,即个人角度;层次二,即制度角度;层次三,即结构角度。
例如在引言里所提到的问题,为何不同学生的学业成绩会差异迥然?按三层次相结合的观点,首先应考虑到个人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智商高低等;其次,应考虑差班与好班的因素,或者同一班内的座次等因素;最后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等因素。
尽管批判理论主张三个层次应结合起来,但实际上它更多地从层次三来分析问题。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该研究所是由F. Weil于1922年创立的,他是一位热烈追随马克思激进主义的政治学家.在纳粹当权时期,这个研究所迁至纽约,1949年迁回法兰克福.研究所于1969年解散,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J. Habermas近年的研究工作.许多杰出的左翼理论家与这个学派有正式的关系,包括T. Adorno,W. Benjamin,E. Fromm,H. Marcuse,M. Horkheimer(他于1931-1958年期间任研究所所长)等.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
代表人物有默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
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
1934年迁往美国。
1949年回到法兰克福。
一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自开创至今,已历三代,每代各有一位核心人物。
第一代是霍克海默,他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Traditionelle und Kritische Theorie)为法兰克福奠定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