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和圣诞节比较

春节和圣诞节比较

春节和圣诞节比较【篇一:春节和圣诞节的异同】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 they are both各个地方最隆重的一种民族庆祝的节日。

2.都要开party,和亲朋好友一起聚会。

3.they are both 各个国家最受欢迎,最喜爱的节日。

4. they are both 值得欢庆的节日。

不同点:1.中国春节是西方节日,西方圣诞节是东方节日。

2.圣诞节是发gifts,春节是发money。

3.圣诞节门前是挂圣诞老人,春节门前是挂对联。

4.时间不同。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一月一日开始,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5.起源不同。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圣诞节起源于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

“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

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6.圣诞节有圣诞晚宴,春节吃饺子、汤圆等。

7.春节放鞭炮,圣诞节有烟花,但是没有鞭炮。

8.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节日,圣诞是耶酥诞生的日子。

【篇二: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习俗比较】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习俗比较习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或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通过习俗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和它的文化。

就拿节日习俗来说,东西方各国人民都把对自己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变革最有意义的日子记下来,作为节日来庆贺。

一个民族越是历史悠久.其节日就越是纷繁复杂。

相应地节日文化也就越是丰富多彩。

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都是东西方特别蕈要的节日.本文拟从习俗的角度来比较这两个节日。

从而使学习彼此语言的人能够更全面、更深人地认识两国。

一、中国的春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在这些节日中是喜庆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多、节日气氛最浓、影响范围最广、重视程度最高的一个民俗节日,它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

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

早在夏朝之前中国就有了“年”的概念。

那时候农业复种率很低,一年只有一茬作物,所以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

每次人们收获了庄稼准备新一轮的周期的时候,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心情。

报答众神之恩,同时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驱灾辟邪,这就是春节的起源。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

此后中国两千年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

民国时期开始采用公历,规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而农历的一月一日则为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时,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而公历的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二)春节的习俗整个春节历时较长。

其中心部分就是年三十 (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了。

经历了年前的忙碌之后,一年的工作基本结束,人们终于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

“除夕”中的“除”字有“辞去”的意思,引申为“更替、交替”,“夕”就是“et暮”。

也就是晚上的意思。

除夕是新年的前夕,因此又叫“大年夜”。

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辞旧迎新之际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情感释放、愿望表达、避邪驱鬼的方法。

燃放鞭炮的传统源于一个叫“年”的怪兽。

这个怪兽青面獠牙,非常可怕。

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要窜到各个村庄,残害生灵。

有一次三十晚上“年”跑到一个村庄。

恰逢两个孩童正在燃放爆竹,“年”不知其为何物,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看见刺眼的亮光,于是吓得落荒而逃。

人们由此摸清了“年”怕爆竹的亮光和响声的弱点.每到腊月三十都要燃放鞭炮,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习俗。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燃放爆竹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容易引发火灾,伤及生命和财产安全。

于是,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但遭到人们的强烈抵触。

2006年春节,北京解除了禁令,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燃放。

贴春联、换门神:贴春联、换门神是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每到大年三十,无论城乡。

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和威武的门神,春联、门神是用来辟除不祥和保护一家安全的,它们源远流长。

春联来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桃术,后来演变为桃符,悬挂在门上。

据《山海经》说,很久以前。

在大海中的度朔山上,有棵杆干盘曲三千里的巨型桃树。

树上有神荼、郁垒二位神仙,他们负责监管所有鬼魅。

对于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

因此,后世人们每到春节,就将桃木的神荼、郁垒雕像,挂在大门的两旁,驱鬼辟邪;六朝时干脆不再画像,而是用两块桃板挂在门上;到了宋代,过年在桃符上题对联。

渐渐地就演化成为用红纸书写春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逐渐的消失,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浓了。

年夜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就是年夜饭了.又叫团圆饭。

北方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全家人同着炕头一起包饺子吃;南方人除夕这一天也忙得不亦乐乎,全家人系上围裙,下到厨房不停地择洗烧炒炖.摆满一大桌。

尽管各地的年夜饭的菜品不尽相同.但各菜都有一定的寓意。

如鸡谐音“吉”,即吉祥如意;鱼谐音“余”,即年年有余;豆腐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年糕象征“一年比一年高”;杏仁象征“幸福人”;饺子谐音“交子”。

即更岁交子之意,饺子馅也五花a.tl,有的加入糖块、花生等。

吃到糖则寓意生活甜如蜜,吃到花生则表示长生不老。

拜年:正月初一。

新年来到。

人们开门燃放炮竹,俗称“开门炮”。

吃过早饭。

人们要相互拜年、祝福,共贺新春。

拜年的通常顺序是:先拜天地。

次拜祖先。

再拜高堂尊长。

然后全家按照尊卑长幼顺序相互拜,最后出门拜。

随着电话、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人们给亲戚朋友拜年可以打电话,发e—mail。

近些年来更是兴起了手机短信拜年的新形势。

二、西方的圣诞节公历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又称耶诞节。

12月24日晚至12月25日晨为圣诞夜.也称“平安夜”。

“圣诞节”一词是由西文翻泽而来.是“基督弥撒”的缩写。

圣诞节原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现在却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参和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

圣诞节和春节一样,也是合家团聚的节日。

(一)圣诞节的由来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快乐的宗教性节日,是基督徒庆祝基督教创始人基督出生的日子,爱、家庭和归属感是蕈要的主题。

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上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胎人间,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

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已不得而知。

早期的罗马日历(公元336年)把圣诞节定在了12月25日,这是首次提到的耶稣出生的特殊日子。

到了12世纪圣诞节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庆典。

他开始成为一项严肃的宗教庆典,后来非宗教性质的装饰、赠送礼品,盛宴开始流行。

(二)圣诞节的习俗西方各国,圣诞节每年11月11日就拉开了序幕。

一直持续到来年的2月2日圣火节才算真正结束。

整个节期持续50多天。

装饰圣诞树:每个家庭要在圣诞节前特别布置一番圣诞树。

圣诞树一般用小松树或小柏树这类塔形的常青树做成,树上挂满彩色灯泡.枝头上缀着金色和银色的闪光的纸片。

花花绿绿的拉花从圣诞树上伸向四方,树上还挂着用槲花作的雪花,点缀着各种精巧别致的小礼物。

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礼品、互祝节日快乐。

吃圣诞大餐:圣诞大餐类似中国春节的年夜饭,非常丰盛。

圣诞夜,全家嗣坐在圣诞树下。

点燃蜡烛,一边吃一边聊天,看电视或唱歌跳舞,玩集体游戏。

圣诞大餐通常多设一个位置。

留给“上帝的使者”。

这顿大餐极为丰富,有烤火鸡、烧牛肉、烤乳猪、大蛋糕、美酒和蔬菜。

有时蛋糕里藏着三颗豆子,代表《圣经》上提到的3位东方贤士,吃到豆子的人会增加智慧。

(三)圣诞老人圣诞老人原指1600多年前荷兰巴里的主教尼古拉斯.他和蔼可亲、帮助穷人.将自己所有的家庭财富都分给穷人。

民间有关尼古拉斯的故事往往和少年儿童和礼物有关,所以圣诞老人成了专门在圣诞夜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

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三位贤士曾在耶稣降生时送给他金子、乳香和药作为礼物.这便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圣诞礼物习俗的由来。

有些人家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还请一位亲友装扮成圣诞老人.来到家里向孩子们祝贺节日,把礼物送给孩子们。

三、春节和圣诞节习俗的比较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虽然是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两种节日,但两个节日却有许多相似处。

(一)两者在东、西方节日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各自节日中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在节日中,期盼同家人、亲友团圆相聚。

和同事、同行共同祈望未来事业成功,甚至借节日而过得更加休闲、放松,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都是一年中全家人最激动的时刻。

(二)节日气氛的高潮都是在节日前夕,即年三十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和平安夜午夜前后在中国,一进入腊月即有新年的味道,经过年前的打扫房屋,贴上新春联,终于迎来了除夕——团圆之夜;在西方,11月份圣诞的气氛就开始了,人人都在选购馈赠亲友的圣诞礼物、圣诞大餐的材料和五彩缤纷的糖果,期待着平安夜的到来。

(三)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也有许多相似处除夕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守岁、的节期并不相同,最长的从__看电视和互相祝愿.而在西方平安夜全家也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看电视、许愿,都期盼着吉祥一年的到来;中国的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西方大人也要给小孩礼物:中国要相互拜年送给朋友礼品,而西方国家也要互赠圣诞卡表达祝福;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做甜食布丁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包饺子一样,搅动圣诞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一年中万事如意,摆饺子时也要一圈一圈的摆,表示来年一年圆满。

中西方节日文化各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

通过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习俗的比较。

我们发现了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它们之间存在性。

这能使学习彼此语言的人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两国文化。

【篇三:春节和圣诞节文化比较论文】浅谈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比较摘要: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

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文化一、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及习俗差异“不同的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但他们都能凝聚在一起。

”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文化节日只是其中一方面。

节日文化是把中西方不同地域,两个主流文化差异明显的群体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也反映中西方习俗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历史传承的悠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