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七章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与其他类型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I I(传、受者皆明确,是个人) 行为主体为两个 自我传播:I me 行为主体为一个 大众传播:传者明确,受者模糊 组织传播:传受者皆明确,都是组织
二、人际传播的形式
以个人名义通过面对面、媒介及其专业通信软件 所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和行为。 1.直接传播:以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言 等进行的面对面的信息的直接交流。
第七章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自我传播的过程和主要特征 掌握人际传播的功能、特征、动机、基本技能和影响因素 理解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状态与传播行为
第一节
自我传播
一、定义
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 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从外部接收来的信 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思考”。 对话 “主我”(I) “客我”(Me) 自我传播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 础,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 映,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 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传播者 儿童 成人 父母
交叉型传播之一

传播者是以成人对成人的态度传播信息,而受传者则是以 儿童对成人,或父母对成人的态度作出反应。 受传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传播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交叉型传播之二
由于传播者的态度不正确而产生的居高临下、自由放肆 等,而对方难以接受,以同样的态度回应。

传播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五、主要特征
1、隐蔽性:活动过程隐藏于自身 2、内动性: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3、短途性: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完成“主我”与“客 我”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对话 。 4、思维性:是个人的意识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含义
基本含义: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并维持这种关系而 进行的信息交换。 从广义上,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活动。 从狭义上,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凭借简单媒体(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传播媒体)或直接面对面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G.H.米德(1863-193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从传播和社会 互动的角度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精神、社会与 自我》(1934) 米德在研究人的內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 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主我(I):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所从 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me):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 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所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 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四、自我传播的一种形式——內省式思考


內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 的人内传播形式。 內省的类型: A 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目的为完善 个人的品德和行为,长期目标性、连贯性——自 我修养 B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 思活动——“內省式思考”





內省式思考的发生: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 况时才会活跃起来。 內省式思考的过程:人的头脑中浮现出他人的形象——分析 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别人对该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 然后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该怎么做。在得出 结论之前,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 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他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 修改、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 和行为。 內省式思考的过程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內省式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 內省式思考活动,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內省式思考活动既超越既有意义又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 为方式又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社会交往和协 作,同样不能生存。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 己,又要了解别人,还要让他们也了解自己。这就涉及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 知问题。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的需要。
社会交往中严格按照人们在社会上被公认的关系或色行事
时间因素、空间距离、物理环境
六、人际传播的心理分析
1.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 (1)为了获得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的信息情报。
个体生活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 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以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新的变化,获得生存和发展下 去条件。了解环境变化的途径就是通过交流信息。
(交谈、辩论、演讲和推销等)
2.间接传播:借助于信件、电话、电报、互联网等媒 介和专业通信软件进行的信息交流。
三、人际传播的特征
1. 产生于两个以上的明确的人之间。 2. 传受双方传授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丰富。表情、 眼神、动作等多手段运用,传递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是由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的社会性、 人际传播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 5.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 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 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 不足:覆盖面有限,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存在一定的传播障碍(语言、组织、时空、环境、职业 等障碍) 信息容易丢失(会话双方所有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的基 础上才能获得有效的人际传播)。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H.布鲁默(1900-198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论》(1969) 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 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 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 动。所以,人内传播有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 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父母期待自己是有 前途的子女,上司期待自己是好部下等)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 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 接受这些期待,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 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 上重新加以组合。如此之后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 而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种新的行为主体。 结论: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 映。自我传播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 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受传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隐含型传播

传播者会兼有两种自我状态,一种自我状态很明显,另一 种自我状态是隐含在前一个明显的状态中,但他实际上要 表达的是隐含的信息。
传播者 父母 成人 儿童
受传者 父母 成人 儿童
七、人际传播的技能
1、自我表露:指人们自愿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他 人的一种行为。 表露的媒体:
互应型传播:双方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或双 方作用平行 人际传播行为 交叉型传播:传受双方的自我状态不平行的 人际传播 隐含型传播:传播者兼有两种自我状态:明 显和隐含
互应型传播之一

双方都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 传播者 受传者 儿童 儿童 成人 成人 父母 父母
互应型传播之二

双方虽然不是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但相互作用是平行的。 受传者 儿童 成人 父母

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教诲”和“权威”,似父母对 子女,有一种绝对统治的态度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理智和逻辑,注意事实资料的 搜集和客观理智的分析问题,客观、冷静。 “儿童”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感情的自然流露、冲动、服从 和任人摆布,缺乏理智的控制和独立能力。
2.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状态与传播行为Leabharlann

施拉姆的描述: 1.一件事发生了…. 2.这件事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的感觉器官,造 成….. 3.神经搏动达到A先生的大脑、又到他的肌肉和腺线,产 生了紧张,即未有语言之前的“感觉”等 4.然后,A先生按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 字句,而且从“他考虑到的”所有语句中, 5.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字句,他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 字句,然后 6.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体外发送 7.或储存在大脑……
四、 人际传播的功能
1.传递信息:环境的复杂、社会生活的变化,都需要我们采取 适当的方式、方法去面对,如何达到适当,就需要事前的信 息收集和准备。 2.协调传受双方的人际关系。人际传播能够形成和发展人际关 系;人际传播具有协调彼此行为的作用。有人认为,人际传 播的意义不在于它所传递信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 传受双方相互间的了解,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3.促进人们相互之间交换知识、借鉴经验 人际传播——无形学院、看不见的学院 4.调节情绪,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传播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 传播时双方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情况与特点,注意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等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愉悦的氛围。
二、自我传播是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过程
这是从自我传播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来解读的。
自我传播是人类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从外部环境 中接收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取舍、储存、再现、 提取和创造性利用等一系列的认知、思维过程。 生理过程: 感官刺激 神经传导 大脑活动 肌体反应 心理过程: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三、自我传播是社会心理过程
任何一种人类的社会传播都必须具有双向互动性,自我 传播是否具备双向互动性呢? 有人认为自我传播是人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具有互动 性,因而不属于社会传播,但一些传播学者在观察、分析自 我传播的过程后,发现自我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 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关于人的自我的看法,唯心论者认为,人的自我是绝对 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孤立的事物,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为 代表。在这种观点下,自我完全是一种超社会、个人主义和 利己主义的东西,他人的存在受到无视和否定。但近代社会 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 形成的,并不是封闭和孤立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