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

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舍人:门客。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壶”。

[1]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再写出三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蛇固无足”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道旁苦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旁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人。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果真这样。

[1]文中形容路边李子树上李子多的一个词是()A.折枝B.竞C.多子[2]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是()A.道旁而多子B.此必苦李C.取之信然[3]读了故事,我知道王戎是一个()的孩子。

A.仔细观察B.依靠猜想C.故弄玄虚3.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俞伯牙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俞伯牙所念:_________(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说出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回家)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A.乡人子;B.孙山。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4]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它是()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7.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④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

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③贾人:商人。

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舍:______。

(2)遂居焉居:______。

(3)遂迁居市旁迁:______。

(4)此可以处吾子矣处: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D.伯牙/破琴绝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____、____。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用“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请写出关于“知音”的诗句和名言。

诗句:______________名言:_____________9.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阅读理解。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③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也!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负:用背驮东西。

③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④遽(jù):立刻。

⑤恶:害怕,⑥悖(bèi):荒谬。

[1]下面这句应该怎么读,请你用“/”划出节奏来。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联系上下文理解。

(1)“以锤毁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________)②众皆弃去去(________)③儿得活得(________)④群儿戏于庭于(_________)[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文言文阅读。

陈际泰勤读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