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挤公交)(“挤公交”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生活体验。
此句用“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这些严肃的武术或运动术语表达,显得诙谐而又恰当。
)(以上两句的分析仅供参考。
)3、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
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
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
纸条分析: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
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
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
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
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
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
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
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谁揭发了他?文化!3、语言游戏:小老鼠钻进风箱里,会怎样呢?打一歇后语----两头受气;那小老鼠钻到书堆里呢?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请同学们把语文学习笔记本拿出来,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落实得怎么样。
如果没有写到的可以抄一下。
【PPT】一、基础知识1.读红色字的字音(注解中有的)岑(cén)寂锱铢(zī zhū)必较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2.解释下列词语(注解中没有的)蕴藉(yùnjiè):含蓄有余,含而不露。
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下来的弊端。
唯陈言之务去: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玩索:玩味探索。
三、作者简介,解题释义(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学生介绍即可)本文应属于他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作品,是一篇文化随笔。
“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其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可长可短皆由内容而定。
(二)咬文嚼字词典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 师问:词典上对“咬文嚼字”的解释都是贬义,而本文“咬文嚼字”有何新意呢?下面请大家找出课文中首先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的段落。
(明确:第3段及其起止)请说说哪个句子是表明“咬文嚼字”的新意义的。
(如果说不出来,就齐读第3段。
)明确:第①句的作用——在结构上紧承前文,从个别例子的角度说明什么是咬文嚼字。
(不具概括性)第③句的作用——明确中心论点(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咬文嚼字(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也就是提出咬文嚼字的必要。
(如果学生提这句就辨析一下论点:作者对事物的看法,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⑤句的作用——说明咬文嚼字的新意,点明咬文嚼字的实质: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明确:本文中作者赋予“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文字本身就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可见,你斟酌字句如果是从调整思想情感的角度出发的话,那朱先生就认为你“咬文嚼字”是好样的,这个词语就具有了褒义;而“有时”为什么又是“一个坏习惯”呢?因为有些人斟酌字句不是从调整思想情感的角度出发,纯粹是死抠字眼,这就不对了,“咬文嚼字”就成了贬义词。
关于“咬文嚼字’,作者有什么明确而集中的主张呢?这个主张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见第三段)何谓“谨严”即:谨慎、严密,如治学谨严。
2.当我们明确了标题含义,以及全文的主要观点后,再看全文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述“咬文嚼字”的?明确:首先要弄清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八个自然段。
注意第三段的行文格式。
实例有:(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3.根据课文看,作者举的以上实例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的?启发:练习题中说:“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我认为这个提问中“分别”这个词用得不太恰当。
我们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8自然段,开头一句话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作者举例,都在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的联系。
5个实例中,1-3个实例为一类,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那4、5两个实例呢?讲字的难处在于联想意义的确定,也与思想感情有关吗?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第7段最后一句话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气,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意思就是说,创新的语言表达可以促进思想的创新。
那么整体考虑,我们可以看出来5个实例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说准确地表达思想就要咬文嚼字,二是说创新地表达思想也要咬文嚼字。
小结:这些实例体现了的行文思路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谈“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并且和第四、五段两个实例一起,讨论“咬文嚼字”的实质——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六、七段以正面例子(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子(“套板反应”现象)相对照,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之难处,谈“咬文嚼字”的更高要求——创新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谈“咬文嚼字”的目的。
【板书】咬文嚼字文字→思想感情准确要谨严才完美创新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二课时五、质疑问难,欣赏品味同学们,当我们弄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懂得了作者要倡导咬文嚼字的好处之后,我们也应该实践作者的咬文嚼字的精神,把《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咬嚼”一番。
我认为,咬文嚼字的前提是质疑问难,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探究创新。
我们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质疑问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开始咬文嚼字了。
根据收上来的语文学习笔记本,关于第1至第5自然段的,集中反映的,有点难度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集体讨论:【1.“这是炼字的好例”(第二段第一句)。
“这”指代什么?(既然“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得不好,为什么是“好例”?)提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郭沫若是怎样改的。
事例(一):⑴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的一句话也作了改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思考1:上面两种改法好不好?为什么?(生答)第一种改得好。
理由(略,学生读书)第二种改得不好: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文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风度思考2:这是不是“练字的好例”?(生答)明确:是的。
“炼字”是指炼字的过程、炼字的行为,也就是如何炼字(有好有坏)】。
1.王若虚修改的“李广射虎”,究竟改动了什么文字,变了什么意味?(330李林峰:真的不如原文吗?)明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体现了敢于质疑的精神。
首先请大家比较一下,究竟改动了什么文字?意味的变化如何?第一例的修改的确少掉很多意味。
但有一个地方并未详细说明二者的区别,即:“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你知道这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吗?“见草中石,以为虎”,本是李广的错觉,却让读者先知是石,“见草中有虎”直接写李广的错觉,(悬念)使后面他情急之下一箭没石更显合乎情理。
看来,若从实际情况出发,李广看的到底是“石”,还是“虎”呢?应该是“虎”李将军不是一般的射手,素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怎会轻易就将石头错认为老虎呢?除非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他是不会产生这样错觉的。
如:唐朝诗人卢纶《塞下曲》,也许更能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此诗写出了李广误射的什么特殊情况?原来是夜晚,林中光线本不好,加上风吹草动,李广就看不清前面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