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第六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展望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1958年在《经济发展》艾萨尔德于1960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从1962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并以9大城市或城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英国于1945年制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一、古典区位论(1)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杜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区位论(J.H.Thunen),《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2)1909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的工业区位论(A.Weber),《论工业的区位》。
(3)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的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W.Christaller),《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4)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A.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论(实际上是工业区位论),《经济的空间分析》。
二、现代区位理论(1)从单位经济客体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优化决策与实践中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密切联系,从区域整体和动态角度研究。
(2)从纯理论模型研究变为力求贴近区域实践和现实的区域计量研究,由静态的空间区委选择转变为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课题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的决策为预测未来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3)决策对象除农业、工业、市场外,又进一步扩大到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商贸、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等,决策目标不仅服从于成本利润、市场,还考虑到出行、居住等行为。
三、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二)新制度学派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三)区域管理学派(p18)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思考题: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一、概念和特点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自然条件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括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环境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要素及其综合体。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1、自然资源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2、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国家间及各国内部产业的分布3、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质量等影响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地区的发展模式消极影响:1、“荷兰病”效应20 世纪60 年代,作为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由此,荷兰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行业,出口也因此得以快速增加,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严重挤占社会资金,打击了本国的农业和其他制造业部门,从而削弱了出口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因此,学术界将这种由资源采掘部门急剧膨胀而导致的传统制造业部门发生萎缩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2、寻租与腐败丰裕的自然资源就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天然租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诱发寻租行为的产生。
3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首先是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采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就对熟练或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其次,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往往对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思想,以至常常低估或忽视新的经济政策、投资教育等的长期收益。
再者,坚持自然资本是最重要资产的国家会产生错误的发展观和过分的安全感,疏于对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造成对教育的投入和经费开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更使得制造业和其他创造性行业的人力资本配置不足,阻碍了技术进步,其长期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
三、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一)纯自然资源型(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四)资源缺乏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定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p29)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
把劳动看做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量,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
(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性已得到新增长理论的详细考虑,并将继续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一、制度什么是制度? 道格拉斯•诺思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三、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四、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好)的制度的主要作用就应该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制度结构来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行为的预期。
思考题: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2.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4.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5.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6.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7.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