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昆明的雨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声调。
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不仅是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3.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5.探究:可见,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有关的记忆。
那么,作者仅仅只是记叙这些而已吗?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只是单纯的记叙描写,在文中,作者在开头与结尾都很明确地表达了“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的一系列描述中,寄托着对昆明的雨的至深想念。
6.请你结合上述探究分析再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
第三部分(6-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与诗情。
第五部分(11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探究一: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你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
探究二: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分析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本文的情感把握宜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富有情味的句子,引导朗读。
(1)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昆明雨水之多。
(2)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有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共同特点:多。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
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3)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
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怎样的苗族女孩子?为什么要写苗族女孩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娇美的苗族女孩子。
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喜爱之情。
(5)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目标导学三: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1.探究:根据本文结构分析可知,作者所叙的景、事、物十分多,这样描写是否有点杂呢?倘若文中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话,这篇文章是否会失去其整体性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种怀旧与珍视的情愫贯穿全文,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因此,文章中所叙景、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而是围绕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作者的情感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寓于字里行间,因此,即使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来点明主旨,这主旨仍然能从全文见出,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
2.散文写作中常有“形乱神不乱”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
我们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三、板书设计昆明的雨⎩⎪⎨⎪⎧⎭⎪⎬⎪⎫雨的特点雨中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教案设计力图使学生不局限于对昆明的雨的特征关注,而是在朗第五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五单元)卓越成就与科学探索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diàn jí nìshú yá lùzhóu mù chāi yìhèng mán chuò2、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
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3、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4、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5、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6、优秀品质: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合作探究案1、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2、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3、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4、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①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②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③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④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
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
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2、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3、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检测案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
2、高兴、自豪以及对儿子的重视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
4、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
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
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
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的精神。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