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公共管理学基本知识授课章节:第十一章公共管理学基本知识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教材与参考书目:1、[澳]欧文?E ?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出现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导舆论倾向认为是传统公共行政学向公共管理学发展的阶段。
初步认识和了解公共管理学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管理学学科兴起的背景与路径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复习思考题:1、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背景与路径2、简述公共管理特征与研究方法3、论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基本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公共管理学基本知识一、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种是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民主取向(昙花一现);另一种是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追溯到1951年,60年代末和70年代迅速成长,八十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抗衡的学派。
二、行政学发展的三大阶段早期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阶段新公共行政学阶段公共管理学阶段三、公共部门管理的三大范式公共行政学范式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分析)范式(新)公共管理学范式四、公共管理学的三种理解一是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
二是把公共管理学当做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是将公共管理学看做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五、(新)公共管理(学)范式的相关概念公共管理(美国)新公共管理(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等)—(胡德,1991) 企业家政府—(奥斯本和盖布勒,1992)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罗森布鲁姆,1992)管理主义—(Pollitt,1990)后官僚制典范—(Barzelay,1992)六、(新)公共管理(学)兴起的背景一方面,20世纪从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公共管理(政府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七、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途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波齐曼和凯特尔等学者对此做出详细的说明。
波齐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书中指出: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B-途径。
八、(新)公共管理的“范式”特征波齐曼在为《公共管理:学科现状》写导言:(1)既关心战略,又关心过程,但以一种外部的焦点取向;(2)在强调“硬”知识(管理方法、技术尤其是定量分析技术)的同时,继续关注“软”知识(管理的政治环境、价值等);(3)以资深公共管理者(中层和高层管理者)为方向;(4)给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下更广泛的定义,以便将非营利组织、私人企业的公共方面包含于其中;(5)关注理论和规范研究。
他在该书的结论中,总结大家共识为:(1)关心规范研究和规范理论;(2)焦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公共组织的明确特征尤其是政治影响上;(3)问题焦点甚于过程焦点;(4)强烈主张脉胳背景和经验知识;(5)关注战略和多元组织问题。
九、公共管理学的主题和内容英国学者胡德的NPM:(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2)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3)格外重视产出控制;(4)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5)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6)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7)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
OECD概括公共组织“如何管理”以及“管理什么”:1)提高包括绩效工资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2)员工参与决策制定过程;3)放松管制但同时推进绩效目标管理;4)运用信息技术;5)顾客服务;6)使用收费;7)合同外包形式;8)撤消垄断性的管制规定。
十、公共管理学范式的主导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管理主义)企业家政府理论治理理论民主行政理论十一、公共管理概念及学科特征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也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组成的网络化行动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广泛运用各种方法和方式,在公共参与下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合法性;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和在治理社会和经济问题时的责任共负;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公共管理强调绩效责任的重要性;公共管理强调法律、制度,更强调战略方法;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公共管理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更多的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进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陈振明概括第一,在研究主体对象的范围上,公共管理学把研究主体的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而不像传统公共行政学,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第二,在学科理论基础上,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吸收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
这与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状态相比,其理论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第三,在学科研究焦点上,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四,在学科内容体系上,公共管理学根据实际需要,纳入了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理论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研究,又是规范研究,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
这与传统公共行政学囿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的过多局限于规范研究的状态有重大区别。
张成福概括1、公共管理基本是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公共管理在“干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2、公共管理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任何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内部/技术问题、外部/整合问题。
当代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外部整合问题。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价值调和表现在,不仅重视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
主张弹性、自主管理和授予权能,同时强调责任落实。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改革、变革、再造、创新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十二、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和观点。
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途径来说,主要有经济学途径(公共选择与新制度经济学)、政治学途径、管理学途径;从不同学科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形成途径具有多样性。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法(整体分析、环境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2)比较分析法(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3)实验分析(准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十三、公共管理的批判与挑战十四、公共行政A与公共管理B比较1、公共事务治理主体:A,政府为单一行为主体;政府体系按照等级制原则形成单一权力中心;B,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政府体系按分级治理原则形成权力多中心;2、公共事务治理方式:A,政府垄断和标准化供给;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集于政府一身;B,根据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不同属性,采取多元化和复合化型的集体行动;尽可能实现供给和生产的分离并允许公民自主选择;3、公共利益:A,通过政治途径界定,并由法律表述;B,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协商方式达成;4、价值导向:A,效率至上;执行功能的管制与秩序;B,公平与效率;社会本位下的更好公共服务;5、公共权力:A,政府垄断且集中;强制色彩浓;B,隶属不同公共主体且分散;服务色彩浓厚;6、公共参与:A,从属性和被动性的公共参与;B,主导性和主动性的公共参与;7、公共政策:A,代议制政治过程,政府负责执行;政策依据精英理性和科学原则;B,代议制与公共直接参与并存的政治过程;政策依据协商和公共意见的讨论;8、公共责任:A,依据代议制原则,由政治领袖对议会和选民负责;依法行政的法治责任;下级政府按照等级制原则对上级负责;B,除传统责任外,还强调对公民、企业的直接回应责任以及公共职业伦理等多元化的公共责任;9、公民角色:A,作为政府的被管制与被服务对象,扮演消极性的公民角色;B,更多的社会自治与自理,与政府的相互依赖与合作,扮演积极性的公民角色;10、府际关系:A,横向上表现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纵向上表现为命令与服从;B,横向上表现为彼此协作与运作的“无缝隙”;纵向上表现为分级治理与合作;11、组织形态:A,注重照章办事、层级节制、封闭、秩序维持、工具效率的金字塔型官僚制;B,注重灵活、协作、开放、创新、价值效率与工具效率相统一的扁平型的后官僚制;12、组织行为:A,内部取向;关注分工、过程与程序;B,外部取向;关注整合、战略与结果;13、组织预算:A,注重投入;资金来源于国家征税;B,注重产出与绩效;资金来源多元化;14、人事管理:A,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薪金诱因和公职保障;B,政治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多重诱因,期望为社会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做出贡献;15、人员角色:A,行政人;执行决策、服从命令;B,还包括非公务员的管理者;对管理的参与;16、理论基础:A,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官僚制;科学管理原理与行政原则;B,政治与管理的整合;包括对人性、物品属性、信息等的复杂性认识的多学科理论;17、适应背景:A,工业化时代;公私领域的明确分离;代议制宪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