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内涵与科学性
的原解
摘要:科学理解和全面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既是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革命的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和高度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在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运动,但一些冠以“社会主义”名称的运动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有些政党和政府自称搞的是社会主义,但并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
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到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必经的发展道路。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求马克思、恩格斯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解与对科学性的解释。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涵,科学性,实践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究竟是什么,十七大报告没有概括,之前党的文献中也没有明确概括(以前的文献中用过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等说法)。
另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界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十七大报告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什么关系?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理论渊源,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这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做一归纳和梳理,以推动学者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我们知道,马克思最早把科学社会主义叫做共产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
直到1877年恩格斯才明确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这一社会主义是“现代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也在1880年为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写了前言,正式称他们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虽然较晚,但其学理内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已经确立,也就是说《共产党宣言》是最早指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经典文献。
于是,有一部分学者是从贯穿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基本思想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来归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这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其学理内涵在《共产党宣言》中确立之后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今天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不断发展之中,找出其具有贯通意义的并且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原则。
并且认为解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站在当代,要解放思想。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对立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言和概念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是同义和通用的,并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2。
而狭义的即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的三分法为依据,从而在他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论文中,明确地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科学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何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能不能统一这三个相关问题。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在年上半年写成的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内涵。
马克思在肯定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的前提下,他指出:“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就不再需要在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
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
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
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3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由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又提到了实现这种转变的实践根据和理论要求。
因此,他也就比较完整地为科学社会主义规定了基本的理论内涵,并且使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马克思在1874年至1875年初写成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正式提出和制定了“科学社会主义”概念。
他写道:“‘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的,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4。
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的,用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
其二,它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本质的对立。
因为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并没有停止活动,而且仍然在用“新的幻想欺骗人民”;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
所以这是关于社会的“科学认识”与历史唯心论的“社会幻想”之间的本质对立。
恩格斯先后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著作中,一再强调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关系。
他指出,是由于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从而使“社会主义变成为科学”5。
2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寓于实践中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创新。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6。
所以,这就很明白的之处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是实践的伴随与升华。
当然,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同各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即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7”
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的态度,审慎和辩证地对待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同一性与形态模式的多样性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立足和依靠无产阶级,履行其历史使命,团结和领导广大人民,走历史必由之路,实现无产阶级解决和人类解放,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为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领导人民,进行社会政治大革命,夺取和执掌国家政权,以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保障实现广大人民的平等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为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完全胜利,并为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显然,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共享。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