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遵义医学院,2011级)[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上形成的。
这种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的思想,消解了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到了双方的连结纽带——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P131)马克思恩格斯用人与自然在劳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代替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在理念中的统一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直观地把自然界看作人和自然统一基础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始终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
人类数百万年的生成史,尤其是几千年的有文字史,人类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就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的活动。
【l】(P96)“自然界的人化”的思想,并非马克思首创,在黑格尔哲学中已有大量的表述。
但由于“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l】(P163)并认为“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l】(P165)因此,其“自然界的人化”思想的立脚点是唯心主义的。
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主要是与物质创造相联系的生产活动。
自然界的人化,正是这种生产劳动的对象化,是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一切经过人创造的对象,都渗透着人类劳动的性质,都体现着主体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的。
人改造自然的历史同时也是自然改造人的历史。
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广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将自然规律纳入自身,将大自然无比丰富的属性化为人的主体能力。
马克思说,人通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2】(P56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大规模毁林造田的活动,从而导致了大范围的土地荒漠化。
【3】(P18-24)对此,马克思曾总结道:“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的荒芜,象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4】0'53)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开始了在更大程度上对于自然的征服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在创造新生产力方面的空前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5“跗7『7)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对自然的严重破坏。
“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
【5】(P90)这种破坏的力量造成了森林的毁灭、矿产的枯竭,适合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繁衍生长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那么,如何才能懈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第一,倡导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以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6】(P927)现在学界存在着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
其实恰恰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将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使人从单向度的经济人,成为具有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
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使人变成了物质消费的机器,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减少环境污染。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把它称作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有力的杠杆”。
然而,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的同时,往往又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如何才能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
”【7】(P392)“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
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8】(9664)这种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和使废物排放达到最小化的做法,其实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来促进产业的生态化。
第三,变革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恩格斯指出,要防止生态破坏和减少资源浪费,对人的活动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到合理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9】(P521)这种变革就是用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6】(P928927)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l】(P95)这其中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内”,不能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
因此,人类必须像保护自己的肌体一样保护自然,而且,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人类的肌体。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是改变自然形式、实现人的目的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8】P(56-57)“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8】P(202)然而,进入人的劳动生产中的自然物质,并没有失去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本性。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4】(P541)因此,人的目的的设定要从属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该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即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只有在认识、肯定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时,才能实现人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8】(P201-20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里马克思把“对自然的控制”转换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如果立足于把劳动作为对自然的控制去理解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重点考虑如何制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如果立足于把劳动作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来理解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优先考虑变革自然的劳动及其产品到底会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之后再进行生产。
第三,人类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
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8】(P383)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最为重要的部分。
可是走出森林后的人类却不停地砍伐、毁坏森林。
类似情况之所以屡见不鲜,恩格斯认为既有认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讲,“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高度的发展”,“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3】(P384)将自然看作是一个个的孤立现象,而非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界只看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非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从社会根源上讲,“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3】(P385)要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恩格斯认为就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根据这种预见去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他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3】(P384)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
”【3】(P385)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恩格斯提出了这样一个生态思想:必须同时估计到人类施加于自然界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不能只看自然影响而不问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