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自然环境金坛市地处茅山东麓,总面积976.7平方公里,东西最长处50公里,南北最宽处40公里。
地质构造属扬子古陆东端的下扬子台褶带,西为茅山山脉丘陵山区,东为冲积湖积平原。
金坛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湖河沟渠纵横,物产丰富,素有“江东福地”之誉。
第一节地理位置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沪、宁、杭三角地带之中枢。
常州至溧水公路东西贯串,镇江至广德公路南北穿越,南京至常州、扬州至溧阳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境内水路交通方便。
东与常州市武进区相连;西界茅山,与句容市接壤;南濒洮湖,与溧阳、宜兴市依水相望;北与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毗邻。
2007年,全市总面积976.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2.4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4.22平方公里。
第二节地质地貌金坛市地层分为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形成于距今4.4亿至250万年间。
构造属扬子古陆东端的下扬子台褶带。
由于受中生代燕山期构造运动中的断裂作用破坏,西部抬升为茅山山脉及其低山丘陵,其东为长江三角洲西部的冲积湖积平原区。
常态地貌有基岩的低山丘陵,黄土岗地,冲积、湖积平原。
从总体上看,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全境东西最长处相距约50公里,南北最宽处相距约40公里。
金坛西部的丘陵山区,属宁镇山脉东缘的茅山山脉的一部分,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
金坛所属的茅山低山丘陵为茅山山脉北段山脊线以东部分,分布在薛埠镇西部、北部、南部地域,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
低山丘陵区多为砂岩、粉砂岩、砾岩、石灰岩、玄武岩组成,山麓风化壳较厚。
低山丘陵向东则为缓部延伸,形成黄土缓岗区,海拔一般为10~30米。
西自茅东水库东侧延伸至九江口一带,自北向南,包括薛埠镇的东部、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金坛东部为地势较平的平原,是太湖平原的一部分,也可分为低洼圩区平原(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高亢平原。
中部的低洼圩区平原大致包括直溪、朱林和指前等地域,面积约为387平方公里。
该平原呈南北走向,地势低洼,大部在海拔6米以下,湖荡众多,河道纵横,易遭洪涝灾害。
东部的高亢平原主要分布在儒林、尧塘和金城镇等地域,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海拔6~9米,地势平坦,沟渠交错,一般不易成涝。
第三节气候物候一、四季特征(一)春季候平均温度为10~22℃。
自3月21日至5月22日,历时63天。
入春最早为2月27日,出现在2007年;最低为4月4日,出现在1991年、1996年和1999年。
春季平均温度16.4℃,最高为18.3℃,出现在2007年;最低为14.2℃,出现在1991年。
春季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盛行东到东南风,气温逐渐上升,万物复苏,但冷暖多变,乍暖还寒,时而阴雨,时而晴朗。
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寒潮天气,平均每年0.3次,最迟为4月12日,出现在2006年。
5天以上的连阴雨平均每年2.95次,最多6次,一次连阴雨过程最长达26天。
晚霜冻和冰雹也常出现,对三麦、油菜等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夏季候平均温度达22℃及以上。
自5月23日至9月23日,历时124天。
入夏最早为4月19日,出现在1998年;最迟为6月24日,出现在1995年。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季风控制,天气炎热,潮湿而多雨。
平均温度26.1℃,最高为27.1℃,出现在1994年和2005年;最低为24.5℃,出现在1989年。
每年入夏之初,受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空气交汇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
金坛平均入梅日为6月16日,出梅日7月10日,梅雨期历时24天,梅雨期最长达52天,出现在1991年5月25日至7月15日;最短为3天,出现在2005年6月26日至29日,平均梅雨量264.2毫米,占年总雨量的23.9%,梅雨量最大的1991年达927.8毫米,最小的1992年仅为21.4毫米。
属于入梅早的年份有6年,最早是1991年5月25日;入梅迟的有5年,最迟是1997年6月30日;出梅早的有6年,最早是2001年6月26日;出梅迟的有1年,出现在2007年7月24日。
梅雨期雨量相对集中,暴雨多发,最多时出现6个暴雨日(1991年),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此时,正逢夏收夏种时节,如遇早黄梅,会影响三麦收割脱粒和农田耕翻晒垡,形成“烂麦场”。
出梅后,即进入盛夏季节,天气多晴热高温,光照充足,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是一年中35℃及以上高温发生的集中期和降水稀少阶段,容易形成伏旱,对旱谷作物及水稻扬花灌浆极为不利。
夏季旱涝的概率分别为35%和20%,大旱年份为1992年和1994年,特(大)涝年份为1991年、1999年和2002年。
(三)秋季候平均温度为22℃~10℃。
自9月24日至11月26日,历时64天。
入秋最早为1994年9月12日,最迟为2007年10月8日。
秋季平均温度16.1℃,最高为17.9℃,出现在2006年;最低为13.9℃,出现在1992年。
秋季是夏季季风向冬季季风转换的过渡期,入秋后,晴好天气居多,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通常出现“秋高气爽”天气,但有时会出现温度偏高的“秋老虎”天气。
秋季冷空气强盛时,会出现寒潮,它发生的概率平均每年0.4次,最多为2次,最早出现在1992年11月9日。
冷暖空气强度相当时,易形成秋季连阴雨,它发生的概率为每年1.9次,最多时达4次,出现在2000年,对秋收秋种有影响。
霜、雪最早也出现在秋季。
(四)冬季候平均温度处在10℃及以下。
自11月27日至次年3月20日,历时114天(润年115天)。
入冬最早为2003年11月8日,最迟为1994年12月12日。
冬季平均温度5.7℃,最高为7.6℃,出现在2001年;最低为4.8℃,出现在1995年和1999年。
冬季受大陆吹向海洋的季风侵袭,天气寒冷,干燥而少雨。
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剧降,常引发寒潮,它发生概率平均每年1.75次,最多时达5次,出现在1998年。
日最低气温在零下5℃及以下的寒冷日平均每年为2.2天,最多时达9天,出现在2007年冬季;连续2天出现寒冷日的年份有6年,1999年和2007年冬季的寒冷时段尤为明显。
寒潮带来的大风、雨雪天气和低温严寒期,会给越冬作物的冬前生长及大棚经济作物造成危害。
二、气象要素(一)气温 1988~2007年年平均气温16.2℃,1月平均温度最低,7月最高,但最冷的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1991年的12月30日,为-11.5℃,最热的极端最高温度40℃,出现在2003年8月2日。
(二)降水 1988~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全年各月雨量分布不均,5~8月各月平均雨量超过100毫米,4个月总量占全年总量的53.4%,10月和12月雨量不足50毫米,平均降水量最多的6月198.5毫米,最少的12月为35.7毫米。
极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7月,589.7毫米,出现在1991年,最少的是11月,为0.0毫米(微量降水)。
日降水量最大的极值为159.6毫米,出现在2007年7月4日。
全年平均雨日为122.7天,最多138天,出现在1989年和2003年,最少为103天,出现在1995年。
雨日最多的月份为8月,21天,最少的为12月,仅1天,均出现在1999年。
(三)湿度 1988~2007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月平均最大的为82%,出现在8月,最小的为75%,出现在4月和5月。
全年7~9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4-5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的极端最小值为11%,出现在1996年的2月10日。
(四)日照 1988~200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1.5小时,最多为2081.1小时,出现在1998年,最少为1677.4小时,出现在1993年,年际差403.7小时,年日照时数1900小时以上年份有7年,占35%。
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2.2%,7~11月的夏、秋季节平均日照百分率最大,46%以上,为一年中光照充足阶段,日照百分率的极大值为76%,出现在1988年的11月,极小值为18%,出现在1990年的2月。
(五)气压 1988~2007年年平均气压为1016百帕,晚秋至冬季由于常受北方冷高压影响和控制,平均气压最高,1020百帕以上,极端最高气压可高达1045.8百帕,出现在2000年1月31日,夏季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平均气压最低,一般在1006百帕以下,台风影响时的极端最低气压为991.6百帕,出现在1990年9月1日。
(六)蒸发 1988~2007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283.1毫米,7月盛夏由于光照充足,气温高,月平均蒸发量最大,达185.9毫米,1月隆冬,天气寒冷,气温低,月平均蒸发量最小,为38.1毫米。
年蒸发量最大的极值是2007年的1561.5毫米,最小值是1993年的1041毫米,月蒸发量极端最大值为245.9毫米,出现在8月,最小值为25毫米,出现在12月。
(七)云雾 1988~2007年平均总云量为6.2成,全年晴天日数平均值为67.7天,最多的2004年为89天,最少的1989年为44天,阴天日数平均值为149天,最多的1989年为184天,最少的2004年为111天。
全年晴天最多的是1988年11月,为20天,最少的5月至9月可全月无晴天,年份共有9年,阴天最多的为24天,出现在2000年10月,最少的为2天,出现在1988年11月和1999年12月。
年平均雾日为30.2天,最多时55天,出现在1990年,最少时8天,出现在2003年,大雾的高发季节是10月至翌年1月,1990年11月最多,14天,最少的1月至10月可全月无大雾,年份有19年。
(八)风 1988-2007年,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东到东南风,全年以偏北风出现频率最高。
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最大风速为17.0米/秒,出现在1988年7月13日。
年平均大风日数为4.6天,最多时为10天,全年中仅1月份未出现大风,其他月份为1~3天不等。
(九)地温 1988~2007年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4℃,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最高,极端最高温度可达68.4℃,出现在1994年7月5日、2001年7月22日和2003年8月2日,冬季太阳辐射弱,冷空气强,地面温度最低,极端最低温度为-19.4℃,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5~20厘米年平均地温为18.1~17.5℃,年平均地温和春、夏季节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有所下降,秋、冬季节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有所上升。
(十)霜雪 1988~2007年的年平均霜日为51.6天,最多69天,最少28天,冬季各月霜日均在2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13日,最早为1992年10月25日,最迟为1994年和1998年的12月4日,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25日,最早为2002年和2003年的2月24日,最迟为199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