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①顺序记叙: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a.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d.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

(3)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4)说明对象(5)说明顺序(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7)说明语言3.议论文(1)定义: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文艺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事理——事理说明文 事物——事物说明文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 空间顺序事物的内部结构建筑物的方位、布局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 从整体到部分 从原因到结果 从概括到具体 从特点到用途 认识顺序 由浅到深 由近到远 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平实 生动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 2)特点内容具体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 语言具有概括性(3) (4)(5) (6)(7)4.应用文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政治论文学术论文 分类广义的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要素 ①论点:是作者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特点a.符合客观实际,表意正确b.具有较强的针对性c.具有鲜明性d.必须新颖独特e.可以多侧面思考和分析 ②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分层论证 引申论证论证地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引论)结构 最基本的结构其他纵式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横式语言抽象性 概括性 严密性准确、中肯、鲜明二.文学体裁常识1.小说(1)小说的概念及三个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有: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2)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2.散文(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

(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见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法。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3)散文的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形象。

作者只有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使散文的主题深刻。

③语言凝练。

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又简明而生动、言近而旨远,往往带有哲理。

④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

3.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成,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指话剧。

话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2)戏剧文学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所讲的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体指的就是剧本。

它分为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①舞台提示。

这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及人物、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等多种作用。

②人物语言。

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3)戏剧的种类①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②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③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④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戏剧和正剧。

(4)戏剧的特点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事件高度集中的原则;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③剧本主要运用人物语言来塑造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动作化。

(5)元杂剧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

4.诗歌诗歌是我国最早是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民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一般以“行”为单位,分行排列。

(2)诗歌的基本特点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③形象性,诗歌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④诗歌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按题材田园诗山水诗讽喻诗按内容叙事诗: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抒情诗: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说理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按作者身份文人创作民歌民谣格律诗按表达方式律诗绝句自由诗散文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诗歌诗古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体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近体诗(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律诗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排律(白居易《长恨歌》)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文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散曲)(睢景臣《高祖还乡》)戏剧杂剧传奇(是供演出的剧本)中国古典诗歌(4)诗歌意象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诗人往往对月亮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水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3、云代指游子、漂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4、柳树古诗中以折柳表惜别。

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这一习俗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7、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8、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9、梅花梅花在严寒最先开放,然后引发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