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术教育应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州禄丰县第一中学海彦【摘要】美术教育观,经历了传统美术教育、表现性美术教育、综合性美术教育、素质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关于美术教育,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他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只有以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才是美术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写实性绘画造型、自我表现性、现代派、艺术知识、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写生课、欣赏课关于美术教育,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他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
因为和艺术紧密联系,我们可以认为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
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①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剖学,物理学的色谱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
亚里士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②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
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
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
但如果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少儿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
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
事实证明,这种实用主义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艺术技巧和扩展他们的视野方面不仅没有多大帮助,而且造成很多障碍和危害。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视觉艺术教育只强调学生对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的把握和训练。
随后,人们发现自己注重写实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
法国天主教哲学家马利丹(Jacgu-es Maritain)就说:“要求艺术把描写现实作为主要目的,那就破坏了艺术、、、、、、如果艺术是认识手段,它就会比几何学差得多。
”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他们热衷于这些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把艺术的本质理解为主观的“自我表现”,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的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
黑格尔似乎比他们看得更清楚一些:“的意识形式是观念,因为绝对离开艺术的客体性相而转到主体的心生活,以主体方式呈现于观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在的主体性,就成为基本要素了。
”③在美国,由于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从30年代起,学校艺术教育就越来越强调培养儿童的个人创造能力和自由表现能力。
儿童不再被视为灌输技法和知识的对象,而被视为“儿童艺术家”。
在此时的人看来,儿童是以一种天真的和独特的个人视野来观看和表现这个世界。
这种倾向后来在美国心理学家和艺术教育家罗文费尔德的著作中得到系统阐述和发展,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醒,令人喜爱。
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地消失了。
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实际上,这就是重“情”和重“理”的两种不同倾向性的教育。
传统美术教育,强调的是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是重“理”;而表现性美术教育,则强调主观性、意识和情感,是重“情”。
实际上艺术教育观和艺术创作心理是一脉相承的,“有这么一种看法: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抽象性,而艺术的本质特征则是形象性。
都是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方式不同罢了。
”④其实,科学,并不排斥形象。
艺术也不排斥抽象。
抽象也是一种形象,正如具象也是一种形象一样。
科学和艺术都是对自然、社会和情感思维的各种信息进行的处理,它们都离不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
然而,我认为,它们也有不同之处在于:科学使之理念化,它也有情,但寓情于理之中,它是服人以理的,哪怕有时不近人情;艺术使之情思化,它也有理,但寓理于情之中,它是动人于情之中,哪怕有时似乎不近常理。
同是时空,心理的、艺术的时空与物理的、科学的时空就不大相同:它会依情思调度。
同是形象,心理的、艺术的形象与物理的、科学的形象也大不相同,它可将灵魂注入。
艺术的现代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心理时空中表现人们的在情思。
学生有这种自我表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
它是自觉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可贵的自信力将为学生的心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他们在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主流。
实际上,它是对这之前流行的两种主要艺术教育观的综合和超越。
有两种看法比较典型:一种认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的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
因此,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
另一种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好处。
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
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不仅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学得更自然更愉快。
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批评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大幅度提高。
早在1977年,美国就出现了一份题为《回到我们的感觉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的国情报告,这一报告提出了15条提议,这些提议主要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只有艺术变为每个学生在校外及各个学习阶段上学习生活的核心时,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
”1988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又发布了一个报告,题目是《走向文明:关于艺术教育的报告》这一报告把艺术教育的总的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到人类文明迄今取得的所有富有意义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批评性价值的基础上做出自我选择的能力。
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出台,这一标准制定出每一个美国年轻人最起码应该掌握的艺术知识和创造能力。
它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备的教育。
同样,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得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更重要的是,《标准》还确定了今后的艺术教育绝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学习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包括了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
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家景芝先生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也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中发展起来,她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说到:“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
”⑤通过对上述几种观点的综合和提炼,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的许多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的文化素质。
这就是人的发展必然,美术教育就应该以这种发展为核心目标!美术教学中引入综合性艺术教学思想便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多唯知识系统地投入美术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绘画活动中以客观物体为引体,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并不断将其补充扩大,从而达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众所周知,当前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个精神危机。
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的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商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
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界也兴起一种急功近利之风,许多人甚至把美术教育视为挣钱的行当,美其名曰培养画家,实则是培养能快快挣钱的画匠,少有真正的艺术家气质和人格。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
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
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和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能力。
综合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宗旨。
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
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自主的表现。
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
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确立了自信心,这些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感受。
表现性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
具备了这些品质的学生,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得益于这种美术教育。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学生自己的经验容变得更精确复杂。
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
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
”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
它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做为教学目的,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
景芝先生也说:“美术学科的课程容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价值为基础,以适应本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为依据,可以通过表现和欣赏两方面教学活动,全面完整体现教育目标”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为探求多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笔者对学生美术课中的写生课作了新的尝试,引导学生按综合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观察对象,表现对象:(1)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传统写生课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