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答: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2、答: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答: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量(LD50)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4、答: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5、答:生产环境中常有同时存在多种毒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对机体的相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
二、填空题(每时空1分共40分)
1、LD50或LC50
2、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3、小
4、检气管、比色试纸、气体检测仪、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和红外线谱仪
5、小、大
6、造血、输氧
7、固态、液态、气态、气溶胶
8、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大量、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
9、升汞和四氯化碳
10、无、红棕
11、密闭化、自动化,无毒或低毒
12、慢,腹绞痛
13、有机物或易氧化的无机物
14、皮肤,骨骼,胶皮
15、无害化排放,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
16、有害气体,CO2和H20
17、尿和血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D
2、B
3、C
4、A
5、A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2、×
3、√
4、√
5、×
6、×
7、√
8、√
9、×10、√
五、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毒物本身的特性:
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生理生化过程,因而对决定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毒性作用特点有很大影响。
如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卤族元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取代的越多,毒性也就越大。
无机化合物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毒性也增强。
物理特性毒物的溶解度、分散度、挥发度等物理特性与毒物的毒性有密切的关系。
(2)毒物的浓度、剂量与接触时间
毒物的毒性作用与其剂量密切相关,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则进入体内的剂量大,发生中毒的机率高。
(3)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中常有同时存在多种毒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对机体的相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
应用国家标准对生产环境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必须考虑毒物的相加及相乘作用。
此外,还应注意到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如酒精可增加苯胺、硝基苯的毒性作用。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毒物的毒性作用比在常温条件下大,如高温环境可增强氯酚的毒害作用,亦可增加皮肤对硫磷的吸收。
紫外线、噪声和振动可增加某些毒物的毒害作用。
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机体的呼吸、循环加快,可加速毒物的吸收;重体力劳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使机体对导致缺氧的毒物更为敏感。
(5)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的个体可出现不同的反应。
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很多,如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变化、营养和免疫状况等。
肝、肾病患者,由于其解毒、排泄功能受损,易发生中毒;未成年人,由于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及功能不够成熟,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可能增高;在怀孕期,铅、汞等毒物可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导致流产、早产;免疫功能降低或营养不良,对某些毒物的抵抗能力减低等。
2、地方医疗机构必备的现场救治特效解毒药品主要有哪些?
答:(1)金属络合剂:主要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二乙三胺五乙酸三钠钙、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丁二酸钠、青霉胺等。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常用的有美蓝(亚甲蓝)
(3)氰化物中毒解毒剂: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亚硝酸异戊酯、亚甲蓝、4-二甲氨基酚
(4)有机磷农药解毒剂:主要有氯磷定、解磷定、阿托品等。
(5)氟乙酰胺中毒解毒剂:常用的有乙酰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