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的使命与精神

大学的使命与精神

作为大学而言,它是培养社会较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它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使命。

而根据这些独特使命,大学就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

一个大学长期养成的独特精神,就是这个大学的灵魂。

大学如果没有精神了,毫无疑问就是没有了灵魂。

可想而知,一所没有灵魂的大学,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大学的使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应该认为,《大学》是我国的古代学者从宏观上思考教育使命的最早最系统的文献。

虽然当时的“大学”不能与今天的大学完全划等号,可能在程度上要低一些,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教育的普及程度远不及今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也应该有相同之处。

这句话实际上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大学”的三重使命:一是“明明德”,就是“大学”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学生光明的德行。

二是“亲民”,显然这是指“大学”必须要担当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要为民造福。

三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或者说最佳的状态,就是说,我们的“大学”不管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还是为民造福,都要努力追求最高的境界,要深入地去进行科学研究,不能浅尝辄止。

在今天,我国一般把大学的使命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三是服务社会。

培养人才,肯定包括对学生的德行、专业知识、身体素质、审美情操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培养。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问题是:培养学生一定要把“德行”放在首位,要以德行为主,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等等。

德行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它操持着一个人的行动方向,专业知识不过是一个人准备从事某项工作必备的一些技巧。

进行科学研究,就是说大学绝不单纯是一个传声筒,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包括教授学生的“德、智、体、美”诸
方面,也就是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要进行深入研究,要不断地探索未知,发现规律。

要敢于产生疑问,敢于大胆创新。

应该认为,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要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是大学的使命。

服务社会,当然就是大学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学生,还要面向社会。

大学培养的人,最终都是要进入社会的,既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又要服务社会,所以,大学在本质上也是离不开社会的。

大学是培养人、研究文化和传播文化、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圣洁、理性之地。

大学是神圣的,她塑造人的灵魂,她研究高深学问,她几乎集聚了社会的所有精英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学是十分高尚和先进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比较高尚和先进;反之,如果连大学都堕落了,可想而知,这个社会一定就会更堕落,甚至这个社会的死期可能就不远了。

正因为大学有自身特殊的使命,所以大学必须要有自身独特的精神。

我们根据大学独具的使命,认为:凡是大学,她都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的一般的精神。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性、道德、科学、自由、民主等。

如果没有这些精神,都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

当然,每一所大学又都有自身的历史、专业等特点,因此,一所大学的精神又总是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把一般的大学精神与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从而在一般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身独具特色的精神。

从现实情况看,一所大学的独特精神往往通过所谓“校训”表现出来。

如清华大学,她的校训或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既很好地体现了所有大学都应该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清华大学理工科的特点。

总之,大学必须要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伟大使命,要根据自身的使命来塑造和培养自身的大学精神。

所以,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精神,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一体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