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及分值:单选(10×2分)判断(5×2分)简答(5×8分)论述(2×15分)1、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帕森斯(1951):指病人为适应其情境的规范性要求而形成的一些特征性的行为。
也即人们在患病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以及社会对患病者的角色期待。
前提假设:患病不是人们所希望的状态,病人希望得到康复(这是患病与其它偏离行为——如犯罪——的重要区别,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社会对患病和犯罪的不同纠偏方式)。
帕森斯病人角色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病人并免除了“正常”的社会角色。
2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病人应该具有尝试祛病的愿望。
4病人应该寻求技术上适当的帮助和医生合作。
2、对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有何争议?1行为变异性;不能解释患病行为的偏离2疾病类型;不能应用不同医疗情景、不同疾病类型(如慢性病)病人角色解释3医生——病人关系;没有考虑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会影响医生——病人的关系4病人角色的中产阶层取向;不能解释社会阶层较低的病人行为第一种批评观点认为,不是所有人对病态的看法和对自己及他人病人角色行为的界定与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概念相符合。
麦肯尼克,1962,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对症状的习得反应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戈登,1966,一般来说,当疾病预后严重或不确定时,病人的行为期望与帕森斯所描述的病人角色一致;但当预后已知或不严重时,则表现为“不健全的角色”。
特沃德尔,1969,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人都希望疾病得到治愈,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与医生合作。
第二种批评观点,认为他的理论似乎只适用于急性病,不适用于慢性病。
Ksssebaum和Baumann,1965,慢性病人,如心脏病、癌症等,所面临的是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正常角色,并需要调整他们的行动来适应永久性的健康问题。
另外,病人角色理论在精神疾病方面的应用也是有问题的。
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是被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
第三种批评观点认为,帕森斯的理论建立在传统的一对一的医患互动基础上。
在这种情境下(医生办公室),医生可以最大限度的环境控制权。
但是医院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就大不相同。
同样,在病人家里发生的医患关系也会不同。
第四种批评观点认为,帕森斯的病人角色模式是一种中产阶层的行为模式。
它强调个体责任、为健康努力和恢复正常的价值。
病人角色理论源于对中产阶层的假设:理性地解决问题是中产阶层面对困难时惟一的积极的向上的行为,并且这种努力会有积极的收获。
但是,穷人的成功并不遵循这个规则。
他们一旦报告疾病,将面临失业风险,没有机会享受“第二收获”。
3、萨奇曼的疾病行为阶段模式(stage of illness medical care)4、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1经济方面的因素2认知因素3心理因素4文化价值观5地理环境因素6医疗服务条件7所患疾病性质8其他因素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包括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他认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很明显,具有较多财富和经济能力的人在市场上具有较大优势,即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方面,韦伯主要是从更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经济地位---财富多少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其次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是权力.在韦伯看来,权力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韦伯认为,这种权力不仅取决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它也与科层组织中的管理职位有关.最后,声望是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韦伯认为声望与人们的身份有关,也与知识教养,生活方式有关.不同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上述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当然,这种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三者都同等重要.7、查尔斯·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及对理解社会压力(stress)的贡献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理论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
人与社会并不是对立或割裂开的。
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
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
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首属小组库利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首属小组这个概念,它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这些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
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的品质和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获得并强化的。
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的观点。
在小组工作中,尤其是治疗性的小组,通过探讨个人的首属小组对个人的具体影响,尤其是个人首属小组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和个人的非适应性行为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成员获得更深入的自我觉察。
8、符号互动论视角如何理解压力(stress)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英语: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1简介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又称象征互动论,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C.H.Cool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库恩(M.Kuhn)等发展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他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
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
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1]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
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
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
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
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ofthesituation)。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
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
前提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